•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挖掘策略研究

孟辰辰
  
百家媒体号
2024年25期
锦州市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121400

摘要:现代文学作品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以文字形式记录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历史记忆与先人智慧的结晶,更蕴含跨越时代的普遍价值与深刻哲理。因此,高中这一教育重要时期,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教材内外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以达成提升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目标。本文将详细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深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再结合教学实例,提出对经典文学作品现代价值挖掘的有效方法,以期在传承文化经典的同时,为高中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文学作品;现代价值;教学策略

引言:在信息丰富、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学生于纷繁文化环境保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热爱与敬畏,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中,经典文学作品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艺术魅力和深邃思想内涵,对于为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并促使其持续提升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基于教育思想的转换而制定互动型、趣味型教学方案,还要以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为目标,探索经典文学作品现代价值的挖掘策略,积极响应当代学生受教育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效。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深析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深度解析经典文学作品,即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深邃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在深入剖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与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师进行心灵对话,从而持续拓宽视野,实现文化素养的发展。不仅如此,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使之得到审美品位的提升,并能在分析作品中情节、人物、主题思想期间,主动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语言文字内涵解读,最终既能形成独立见解,也能在综合思辨中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经典文学作品中有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的内容,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他们能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三观,为自身未来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挖掘策略

(一)聚焦美育,感知作品情感

美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基于艺术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以及高尚情操。经典文学作品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情感表达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情感体验以及丰富精神食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涌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从文学作品独特艺术手法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隐含,还能基于对其意象、修辞、结构的解析,领略文字之美,提高审美鉴赏水平,最终在丰富情感世界后,增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1]。

例如,在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孤独的秋》教学课堂上,教师深度挖掘文章的现代美育价值。从语言文字分析视角看,文章中描绘的落叶、凉风、残阳等秋日景象,都是自然之美的体现,在朗读与情境探索中,学生能学会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产生对大自然浓厚的敬畏与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仿写、续写或自主创作一篇以“秋”为主题的文章,将本文的艺术创作手法与情感表达方式灵活应用,使之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聚焦历史,多元对比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内包含大量的古诗文,这些文学作品,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历史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直观体现,聚焦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学生能看到鲜活的历史人物、充满温度的历史事件,并能由古及今联想,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挖掘语言文字中影响自身个性发展、品德修养发展的时代内涵,突出古典文学经典的现代教育价值[2]。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对比的教学策略,将不同时期古诗文对比,或者将中西方文学联合分析,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理解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在多元对比中,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并且认识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文化习俗和道德观念,并发展社会变迁、文明进步的轨迹,增强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实现综合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将部编版教材的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以及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进行对比教学,这些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基于同一主题——贬谪,教师带领学生思考面对人生逆境时的态度与选择。这些经典文学创作背景存在差异,因此,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存在个性化特征,如苏轼在《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展现了超然与豁达心态,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寻找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屈原则通过《离骚》展现自身忠贞与不屈,深刻诠释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作品的对比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更能从中汲取面对现代生活挑战的勇气与智慧,教师适时引入思考问题:在当前社会,作为年轻一代,如何以更加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学业压力、职业挑战乃至人生低谷?学生能结合对经典文学的分析,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也能根据个人的实际学习与发展情况,不断发展个性、塑造正确人生价值观。

(三)聚焦人文,探索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瑰宝,其塑造的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不仅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更是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缩影。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细致分析这些人物形象,能充分增进学生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理解,探索人物形象过程中,首先关注其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命运轨迹,理解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选择与挣扎,学生能看到人性的多面性,深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并能在对比不同作品中相似或相反的人物形象,深刻理解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探索,也意味着对其背后文化意蕴、时代精神的分析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社会,并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3]。

以“女性形象”解析为例,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内的文学作品中塑造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如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华连卡”、选择性必修中册《玩偶之家(节选)》中的“娜拉”以及《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与地域,但共同展现出女性坚韧、独立、追求自由与正义的精神风貌,华连卡以其活泼开朗、不拘小节的性格成为别里科夫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象征对旧有束缚的反抗;娜拉勇敢走出家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女性觉醒与独立的典型代表;刘和珍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真理与正义,展现家国情怀与牺牲精神……学生在综合阅读中能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弘扬女性勇于探索、坚韧不拔的品质,并在共同努力下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现代价值挖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教师聚焦于美育、历史、人文、文化传承等不同要素的挖掘视角,制定全新教学策略,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究的权利,在师生合作互动状态下,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内涵,并明确不同作品对现代人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启示,用自然教学,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之在夯实语文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格格.高中语文外国女性形象价值的教学策略研究[D].集美大学,2023.

[2]李铭艺.高中教材贬谪文学作品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2):48-50.

[3]雒翠玉.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2):115-1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