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提升学生参与感的实践探讨

王佳佳
  
百家媒体号
2024年36期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第一高级中学 474650

摘要:通过戏剧教学法,学生能够更为深度地参与到高中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该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还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共鸣。本文从四个不同的过程入手,逐步阐述如何运用戏剧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感。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探讨表演以及集体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与思考,从而提升其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与审美能力。本研究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戏剧教学法;课堂参与感;高中语文

引言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课堂参与感较弱。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主动性。戏剧教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式,近年来逐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展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角色扮演提升文本代入感

在戏剧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角色扮演是提升学生参与感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让学生亲自扮演《窦娥冤》《雷雨》《西厢记》《茶馆》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能够更直观地体验角色的情感,还能深入理解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与行为逻辑。以《窦娥冤》为例,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核心情节,如窦娥被迫承受冤屈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窦娥、法官、父亲等角色,依次演绎情节。在演绎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并分析角色的心理状态、言辞表达,最终通过自己的表演体现角色的内心情感。

角色扮演还鼓励学生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理解文本。不同学生对同一角色的诠释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成为教学中的讨论点。在《雷雨》一课中,不同学生对周朴园与蘩漪的理解可能会因为生活经历、性格差异等因素产生不同的表演风格。这种差异为课堂提供了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而是通过讨论、反思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理解。此外,角色扮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二、通过情境再现强化对文本的理解

情境再现是戏剧教学法中另一重要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场景搬到现实中,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地理解文本内容。在讲解《西厢记》时,教师可以选择剧中张生与崔莺莺在寺庙相遇的场景,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中布置出类似的环境,然后分别演绎这一经典桥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扮演角色,还需要根据文本中的描写设计出合适的肢体动作、表情及语言节奏,从而更加细腻地呈现出人物的复杂情感。这一实践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促使他们深入探讨角色的内心世界。

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思想。例如,在《茶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还原剧中老舍所描绘的茶馆场景,让学生重新体验其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对话与互动。学生在情境再现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时代背景、社会阶级对人物行为的深刻影响。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茶馆作为社会缩影的意义,讨论不同人物的命运如何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变化。这种真实场景的重现,帮助学生从文本的平面解读转向立体化的深度理解,使他们不仅了解文本本身的内容,还能够领会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与文化意义。

此外,情境再现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进行情境设计、道具准备、角色扮演等,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增强了其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能力。同时,学生们在共同完成一个场景后,往往会自发进行反思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情境再现,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将这种理解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进而更有效地提高课堂参与感与学习效果。

三、通过探讨表演深化情感理解

探讨表演是戏剧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旨在通过讨论与表演的结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感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涉及情感丰富的作品,如《雷雨》与《窦娥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剧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心理矛盾,然后进行表演。比如,在《雷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蘩漪对家庭生活的绝望与挣扎,以及她与周朴园、鲁大海等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与讨论,学生会对蘩漪的行为产生更多的理解,而非简单地将她归类为“反派”或“无理取闹”。

在讨论结束后,学生可以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表演同一个情节,比如用不同的语气、表情、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情感,在表演《窦娥冤》的冤屈宣泄场景时,学生可以尝试用冷静的方式表达窦娥的悲愤,或以激烈的情感爆发来诠释同一段台词。通过这种多维度的情感表达,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体会角色的内心,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感悟力与审美能力。

四、通过集体讨论提升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集体讨论是戏剧教学法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让学生在表演之后对文本进行深度探讨,能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多层次意义。在《西厢记》与《茶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围绕文本中的主题、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进行集体讨论。例如,在《茶馆》教学中,学生可以讨论剧中人物的不同阶级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这种讨论不仅限于文本的表面意义,更应延伸至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在《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仅仅是浪漫爱情的表达,还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婚姻制度、自由恋爱的态度。通过集体讨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这段爱情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独特地位。这种多视角的分析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鼓励了他们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结

通过戏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经典戏剧作品的理解,还增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戏剧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辉. 戏剧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研究[J]. 教育探索, 2022 (3):45-50.

[2]王丽芳. 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法的实践与探讨[J]. 语文学习,2021 (5):30-35.

[3]何伟东. 角色扮演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教育,2023 (2):22-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