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化德育模式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构建以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化德育模式,是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高效性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家庭德育奠定了优良品质的基础,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地实施创造了大环境。整合三者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高素养人才。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书重在育人,而育人首先要育德。有效的德育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着他们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核心素养。那么,怎样实施才能使德育工作坚实有效,发挥德育的最佳职能,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构建以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化德育模式,形成整体优化的大环境、大氛围,从而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学校德育是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是每一个孩子初始踏入的教育场所,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系统科学地培养了孩子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因此,学校德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德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整体规划。对于一个学校来说,为确保所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领导首先要树立把德育工作摆在一切教育工作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列人整体规划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客观环境,确定德育总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实施,检查督促,逐步完善,最后总结提高。从总体上营造德育氛围,引导师生思想的发展方向。
2、班级建设。“班”是学校的基层单位,班级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班级育德可以通过环境布置(贴挂行为规范、文明用语),提醒学生规范行为;通过各类比赛,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班风;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通过班主任施展教育爱,使学生体验关怀他人、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3、道德与法治课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新教材的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感,如:“生活离不开他们”、“我们当地的风俗”等,学生在认知上乐于接受。在教法和学法上可以结合实际,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创设情景演小品、运用多媒体展示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道德现象使学生体验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思维和形体上都处于主动的状态,这样,德育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更容易实现育德的目的。在科学教育的同时,还应开发人文教育,从尊重学生情感为出发点,多沟通,与学生心灵零距离对话,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现象,更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教材内容融于认识,学生情感又得到了激发,从而容易形成坚定不移的品德信念,最终外化为品德行为,实现了德育的高效性。
4、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指出“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各科授课是完成从教学到教育的过程,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品德的教育”。由此可看出,各科教学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育德任务。各科教师应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上的德育资源,从教学设计、方法、结构 上加以研究和开发,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语文课内容丰富,思想教育意义强,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进行品质教育。如:小学语文八册《古井》一文中写到“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质”,从中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中,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数学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概念、公式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形成严谨的求学态度,从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价值取向;体育课的德育因素不可忽视,通过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学生奋发向上、顽强进取的精神;美术和音乐课更是通过创作和倾听,使学生获得美的陶冶,培养了高尚的情操。由此可看出,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家庭德育、学校德育互补,共同塑造孩子品德的核心素养
1、在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的同时,家庭德育不容忽视。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不可推卸地担当起第一任教师的责任。父母的为人处世、举止言行、道德情操等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家长的言行奠定了孩子品行的基础。因此,家长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利用亲缘关系的有利条件作好家庭育德。
2、日常行为习惯是家庭德育的重点。孔子提出“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从中可看出,要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应从生活小事抓起,身为家长应坚持“遇物则诲’、“遇事则行”,反复强化形成定势,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学校担负起指导家庭德育的责任。由于素质差异,一些家长还不能胜任家庭德育教师这一职责。这就要求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如:成立家长学校,分期进行讲座、做报告、经验交流等,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做以渗透,逐步提高家长的品德素养和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德育艺术水平。
4、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为了更好的沟通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联系,应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定期进行活动,反馈信息,互相借鉴;提出建议,统一思想。起到指导家庭德育、监督学校德育的桥梁作用。
三、社会德育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创造大气候
西汉文学家贾谊曾说“人似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缁则黑”。可见,人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无时不刻的受着社会品质大环境的影响。要使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发挥最佳实效,首先要从社会大环境抓起,创造德育大气候。
1、加大德育宣传力度。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整合起来,使社会成员树立高尚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信念,形成普遍存在的社会风气。可以通过社会公德宣传栏、公益广告、电视、板报、标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善惩恶,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使社会成员耳熏目染,强化道德意识,坚定道德信念,规范自身行为,积淀成较高的道德素养。
2、德育社区化。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德育是全民育德的有效途径。社区委员会应意识到教育下一代也是他们的职责,在工作中应加强品德环境的建设。如;搞好板报宣传、清除社区文化垃圾、作好特殊家庭的教育等,以此来弥补学校德育的局限性。
3、各级政府、各界团体都来关心德育,坚持公益性的原则,创造德育大环境。如:青少年宫举办的各种德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明礼诚信的品质;各地建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可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灿烂;关工委开展的道德竞赛,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社会中的价值取向等等,为孩子创造多方面受教育的机会,增强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要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应充分挖掘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资源,构建以学校德育为主体,家庭、社会德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化德育模式,使其整合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