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多元文化教育下高校学生党支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探索
摘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多元文化教育下,高校基层党支部承担着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校园内贯彻落实的重要职责,本文围绕高校学生党支部如何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校学子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将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多元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作用也相当重要。因此,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具体措施
(一)用政治理论浇灌“石榴苗根正苗红”——学思想。
党支部通过组织生活会、微党课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研讨如何加强党员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党支部指导团支部开展民族工作,面向团员和青年开展主题教育。党支部创新学习形式、联学共建交流,创立“一对一帮扶”模式,初步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活动,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用文化认同培育“石榴树枝繁叶茂”——强意识。
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1.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
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民族团结班会。增进了各民族同学感情,培养了全体同学的爱国热情,弘扬了民族间团结友爱精神。
2.石榴花开,迎盛世民族团结谱写新篇——微视频拍摄
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组织党员拍摄石榴籽微视频,并将拍摄的微视频在支部和班级中进行宣讲。
3.民族团结一家亲,端午融情心连心——座谈会
通过端午节座谈慰问少数民族,以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为出发点,鼓励少数民族同学积极融入集体,融入校园,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祖国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感党恩,绘蓝图”——民族团结手抄报活动
一位党员同志、两位积极分子以及两名少数民族同学共同合作完成每一幅手抄报 ,通过活动增强党员的民族观念,提高党员的民族团结意识,加强了党员和少数民族群众联系。
5.“感党恩,话团结”——民族团结征文展
邀请学生支部党员和少数民族同学参加,并选定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活动使得支部成员深刻理解了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加深了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6.“跟党走,展风采”——民族服饰展示
少数民族同学从各自的民族特色、生活习俗以及服饰要素出发,不仅带来一场视觉盛宴,也让在场的每一位成员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服饰展增强了支部党员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使命感,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友爱精神。
7.开设民族团结专栏,加强云端民族教育——开专栏
在学院公众号上开辟“民族团结”专栏,将我国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活动宣传等放上云端,拓宽学生学习平台,增加民族教育影响力。
(三)用为民服务滋养“石榴花常开长盛”——办实事。
根据目前教育教学的现状,结合民族特色开展了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心连心,同奋进”一对一帮扶计划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生活及学习等方面的困难,推出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一对一互助”为主体的帮扶计划,旨在形成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党员与少数民族同学结对,心连心、同奋进。
2.用英语讲民族文化,做文化宣讲小先生
校内党员向外国教师详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他们对中国民族文明的理解。校外党员积极投身于实习基地的民族文化宣传中,在实习学校中用英语传递民族文化,将石榴籽播种在了小朋友的心中。
(四)用常态管理孕育“石榴果颗颗丰硕”——抓持续。
教之道、贵以专、胜于恒,要想实现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民族团结教育需要抓在持续,扎实做好线下民族教育的同时,继续重点打造学院“民族团结”公众号及官网专题版块,通过英语短文、英语短视频等设立专题版块,使外语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形成品牌化、专业化,增强民族融合,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实施成效
(一)党建聚力,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党支部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创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格局,将民族团结落实落地。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支部将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与“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有机融合,采取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主题宣讲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和各民族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共画民族团结“同心圆”。
(二)文化引领,共建民族团结一家亲
学院公众号中开设“民族团结”专栏,发表关于民族教育的推文。组织民族团结征文、手抄报,服饰展等活动,吸引全院各族师生参与其中。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各类文体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学院上下营造出“人人讲民族情、人人说团结话、人人做进步事”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氛围,积极弘扬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的班级、寝室文化,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学院治理共同体建设,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共识。
(三)志愿先行,共创民族团结新征程
利用实习、实践在中小学生中用英语传递民族文化,将石榴籽播种在了小朋友的心中。支部还将民族工作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中,打通宣传教育、服务师生的“最后一公里”,以实际行动帮助各族师生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志愿服务的供给与居民群众的需求有效匹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氛围。
作者简介:周余梅(1988-),女,汉族,重庆市潼南县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基层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