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究

韩如霞
  
百家媒体号
2024年40期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 8100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探究

引言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将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以期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利益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纽带。它涵盖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了解、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共同追求。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传承上,更体现在对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上。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授,更是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民族历史,感悟民族精神,从而在心灵深处铸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脱节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虽然包含了一定的民族元素,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难以形成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培养。一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无法与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此外,教材中对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强调不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讨论,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往往不够深入。一些学生对传统文化持有偏见,甚至存在误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他们可能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感到陌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削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影响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元素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元素,如历史故事、经典诗词、民族英雄事迹等,将这些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精神的崇高伟大。例如,在教授《诗经》中的《关雎》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诗中所体现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这种向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间的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文化魅力。同时,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红楼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相关的PPT和视频,展示小说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更加直观地感受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经典诵读、文学创作、文化考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中华文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还能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经典诵读月”活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经典篇章进行朗诵,通过比赛和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探究,本文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贡献。同时,教师应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朱于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为依归,建设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中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2]袁硕,周梦圆.以统编语文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征、机理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2).

[3]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21,(21).42-4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