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家园社共育的幼儿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陈雨薇
  
百家媒体号
2024年42期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幼儿园

摘要:基于家园社共育的幼儿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家长、幼儿园及社区多方合作的基础上,促进幼儿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本研究分析了家园社共育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幼儿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路径,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与实施方案。借助构建全面而有效的培养路径,可以更好地提升幼儿在生活自理、社交能力、情绪管理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家园社共育;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幼儿教育

引言

随着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家园社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愈发重要。家长、幼儿园与社区的紧密合作,不仅为幼儿生活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当前家园社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现状,探索如何有效整合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促进幼儿全方位的发展。

一、概述

1.家园社共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家园社共育的理念强调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合作,整合多方资源,共同参与幼儿的教育与成长。在当下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家园社共育已经逐步得到了推广,特别是在幼儿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实践价值。家园社共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在学校生活中适应集体规则,还可以借助社区活动和家庭的参与,增强幼儿的社会化能力和自主性。然而,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机制尚未完善,家长与社区的参与度不够等问题。

2.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应对挑战,顺利融入集体,并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幼儿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的互动、自我调控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方面。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幼儿需要具备更多元的适应能力,才可以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家园社共育模式的实施不仅是提升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通过多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提升社交能力,增强其面对生活挑战的应对能力。

二、基于家园社共育的幼儿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路径分析

1.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

家园社共育模式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幼儿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家长在幼儿生活技能的培养中起到基础性的引导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整理物品、穿衣、进食等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幼儿园教师应借助设计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的自理任务,鼓励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独立完成各种自理活动。最后,社区则可以通过组织生活技能训练营等活动,扩大幼儿的实践机会,使其在不同的场景中提高自理能力[1]。家园社三方的协同合作,将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例如,针对“自理小能手·快乐成长”的教学活而言动,教学过程首先从家庭开始,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环节来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家长会在家中设定一些小任务,如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独立穿脱衣物、尝试自助餐饮等。借助这些简单的生活任务,孩子们可以逐渐学会如何照顾自己,并在家长的鼓励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强化效果,家长会记录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并定期与教师沟通,保障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学的同步性。

在幼儿园,教师则通过精心设计的自理活动来引导孩子们独立完成任务。例如,教师会设立“自理小达人”的日常打卡活动,要求幼儿每天自己完成洗手、整理书包等基本任务。教师不仅关注幼儿是否完成任务,还通过课堂分享时间鼓励孩子讲述自己的经验,并在同伴间相互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了重要的引导角色,通过适时的表扬和激励,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社区则通过组织生活技能训练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社区可以举办“生活大挑战”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通过实际场景中的合作和互动,如户外露营或市场购物,让孩子们在真实环境中提升独立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不仅学到了实际的生活技能,还通过与同伴和社区成员的互动,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2.家园社合作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路径

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依赖于幼儿与同伴、家长、教师及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为了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家园社共育模式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应注重幼儿的情感培养,鼓励幼儿主动与他人沟通。幼儿园应通过小组活动、集体游戏等形式,创造更多社交互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而社区的参与则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社交活动,如亲子活动、社区节日庆祝等,帮助幼儿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提升社交能力。家园社合作的实施将帮助幼儿逐步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增强幼儿的沟通与合作意识。

例如,在家园社协同共育框架下,教师设计了一项名为“携手成长·社交小达人”的教学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家园社三方合作,帮助幼儿提升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幼儿的社交能力。

教学活动的实施将从幼儿园内的小组合作游戏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进行团队合作类的集体游戏,如“搭建梦想家园”或“合作解谜”。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分工与协调,从而逐步提升幼儿的社交技巧。游戏的重点在于让幼儿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快乐,体会如何与他人分享成功,并在出现分歧时学会合理解决问题。

家长的参与则通过“家庭小课堂”的形式展开。教师建议家长在家庭中模拟幼儿园的游戏情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小互动(如一起做饭或整理房间)来鼓励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习与家长和兄弟姐妹沟通。家长还可以借助亲子阅读或情境角色扮演,帮助幼儿在家庭中巩固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与此同时,社区资源的引入则体现在组织社区联欢活动或节日庆祝上。例如,社区可以举办“邻里互动日”,让幼儿与邻居的孩子们一起参加户外集体游戏,体验一个更广泛的社交圈子。借助这种方式,幼儿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同龄人,还能在与陌生人的互动中提升自信心和适应不同社交环境的能力。

3.社区资源在幼儿生活技能培养中的有效运用

社区资源是家园社共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延伸场所,可以为幼儿生活技能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场景。比如,社区中的图书馆、公共活动中心等场所,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学习资源。社区还可以通过与幼儿园及家庭的合作,组织生活技能培训、亲子互动等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和锻炼其生活技能。此外,社区的志愿者和专业人士也可以为幼儿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幼儿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将有助于推动幼儿生活技能的全面发展[2]。

例如,在“社区小达人体验营”活动中,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帮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锻炼生活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活动开始前,幼儿园教师会与社区的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进行联系,安排好适合幼儿的生活技能体验项目。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图书馆,让幼儿在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学会如何正确归还和借阅图书。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规则意识,也让幼儿感受到责任感的培养。

在图书馆活动结束后,幼儿们会来到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参与实际操作的生活技能培训。社区的志愿者为幼儿们设计了一系列生活小任务,如学习简单的清洁整理技巧,认识社区设施,学会使用日常工具等。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亲自参与实践,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志愿者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这些基础生活技能。

与此同时,社区还组织了亲子互动环节,邀请家长一起参与到社区体验中。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一些团队任务,如规划一次家庭采购,或是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紧急情况处理。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借助实际的生活场景帮助幼儿将所学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

鉴于此,社区资源得到了充分运用,幼儿在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认知,增强了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社区与家庭、幼儿园的紧密合作,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4.家园社联动促进幼儿情绪管理能力发展的策略

情绪管理能力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家园社的联动合作可以为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持。家长应在家庭中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情感氛围,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和表达情绪。幼儿园则可以通过情感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认识不同情绪,并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反应。社区的参与则可以通过组织社交活动,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变化,从而锻炼其情绪调节能力[3]。由此可见,家园社三方共同协作,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其在各种社会情境中的适应能力。

例如,在“情绪彩虹桥”活动中,幼儿园借助家园社三方协同,为幼儿的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活动设计中,首先幼儿园老师会在日常的集体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课程。教师通过播放情感卡片、情景短片等方式,帮助幼儿识别和区分不同的情绪,如开心、生气、难过等。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这一过程让幼儿学会认识情绪,并初步了解调节情绪的方法。

接下来,家长的参与也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会提前与家长沟通,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借助阅读绘本、开展亲子对话等方式,营造一个温暖的情感氛围,帮助幼儿学会在家庭中安全地表达情绪。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会通过设置“情绪角”,让幼儿每天根据自己的情绪状态,选择相应的情绪图标,并和家长交流当天的情绪经历。这样一来,家庭就成为了幼儿情绪表达与调节的安全基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与此同时,社区的支持也不可忽视。在社区中,组织的社交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集体生活的机会。通过与同伴互动,幼儿有机会在真实的社交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例如分享玩具时的快乐、游戏失败时的失落等。社区组织者还会设计一些情景游戏,模拟幼儿可能遇到的情绪困境,帮助幼儿在活动中实践情绪调节的技巧,学会在集体环境中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

借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三方的紧密协作,幼儿不仅在识别和表达情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指导,还学会了如何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调节情绪。这种协同共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而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家园社共育下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幼儿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家园社共育可以通过协同合作,帮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在家庭中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幼儿园则可以借助项目式教学,让幼儿在集体讨论和实践中学会合作与思考。社区可以通过组织户外活动或模拟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遇到问题,学习如何通过分析和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借助多方合作的力量,幼儿将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提升幼儿在未来生活中的应对能力[4]。

例如,在“生活+智慧营”这一教学活动中,幼儿园、家庭和社区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帮助幼儿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其在生活中的应对能力。活动开始前,教师会与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进行沟通,确定幼儿所需面对的生活情境问题,并在家长的日常观察中选择一些适合幼儿思考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保障这些问题难度适中,并且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在幼儿园中设置一个模拟生活场景,例如一个“迷路的小朋友”情境,邀请幼儿分组讨论该如何帮助这位小朋友找到回家的路。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想法,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在旁观察并适时进行引导,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关键点,并在讨论中学习如何与同伴合作,探索最佳的解决方法。

随后,家长也会在家庭中设计类似的小情境,让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实践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技巧。例如,家长可能会设置一个“物品找不到”的场景,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如何借助观察和判断找到丢失的物品。在这一过程中,家长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幼儿从问题中学会细致思考并总结经验。

在社区的参与环节,志愿者将组织户外活动,设定真实的任务情境,例如“如何安全过马路”,让幼儿亲身体验问题的复杂性,并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实践,还提升了幼儿的应对能力和自信心。

“生活+智慧营”通过家园社的协同共育,使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提升了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在不同情境中的适应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园社共育模式为幼儿生活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多方协作、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推动幼儿在自理、社交、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本研究所提出的策略为家长、幼儿园和社区在幼儿教育中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借鉴,也为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指明了新的路径。在未来的实践中,应不断深化和创新家园社共育模式,使幼儿可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平,刘洋.基于家园社资源整合探索协同共育的路径[J].新课程研究, 2023(15):120-122.

[2]毕丽容."家园社"合作共育中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实践[J].天津教育, 2023(33):64-66.

[3]高毅.幼儿入学准备教育中家园社协同共育的价值与路径[C]//新视域下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二).2023.

[4]刘海云,封丽华.家园共育促进流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证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23(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