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摘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总是处于历史的流变过程之中,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脉的赓续与发展需要走批判和扬弃的道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文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辩证看待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担负起当代文化发展使命,为持续建设中华现代文明贡献智慧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有机融合,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另一方面,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目的之一, 也是为了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之久孕育出人文荟萃、学理深厚的文化精华,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作了精辟概括和深度总结,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以及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共同构筑了党和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历史基础和文化根基。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指引着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3]。“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4]”“大同”,意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大同”是中华儿女追寻中国梦的根基。古代智者所追求的大同社会,其实质是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坚持诚信、仁爱、友善、公平的原则,使得人人精神富足、如意安康,社会平等公正[5]。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文化兴、则国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创造性转化”是指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变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和参照意义的内容进行改造。“创新性发展”是指通过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以增添、补充和创新,以适应文化强国建设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发展实践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性,更增强了文化自信根基。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一)健全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
当前,在中西思想文化激烈交锋之际,高校“大思政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因而,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应然之举。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就是要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五千多年的精神血脉和文化根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第一,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播与接纳的心理机制。作为具有开阔的文化视角和鲜明个性的青年一代,是中华瑰宝的主要传承者和创新者,其进步思想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只有让青年充分了解外来文化的历史背景,注重对文化的认知与思辨,深入学习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不再惧怕文化入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第二,加强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教育。如果当代青年不再关注某一类文化现象,也不再对其好奇和了解,那么其注定会走向灭亡。我们应根据青年大学生不同的需求、特性、思想,创新传播方式,革新文化内容,带领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析中外文化的共性与个性,提高文化辨别能力,在与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既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大。
(二)坚持信息化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传递优秀文化。近年来,短视频、社交软件等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主要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更具交互性、直观性、便携性,能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多样魅力,丰富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增进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以将VR、AR等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此过程中,增添传播内容,拓展传播途径。这种传播模式不仅受众群体大,传播效益好,更能让中华瑰宝走向世界舞台。
第二,以科技赋能建立实景教学基地。除了观赏性的文化传播模式以外,实景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感知模式。实践决定认识,无论是书本知识的灌输,还是眼睛的直观捕捉,都无法代替实践场景中身临其境的感知。当前,应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实景平台,在空间与光影的交错中,用全新的方式呈现出立体的历史文化经典。让广大青年学生能够跨越书本,前往历史的洪流中沉浸式的感受中华文化的变迁,提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发展理念
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思维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所谓“守正”就是要不忘历史,充分继承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创新”就是要开创未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与发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3.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9-01.
[3]郑小九.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9(02):62-70.
[4]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16(02).
[5]肖群忠.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5).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题目“马克思主义“三化”视阈下的“三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2154)。
作者简介:吴迪,女,硕士,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丁红梅,女,硕士,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党群工作部部长,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