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张芬芬
  
百家媒体号
2024年45期
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航空学院 上海 200241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就业观培养中的应用,分析其内在逻辑,并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面对如今就业难的问题,通过个体自我体验的积极实现、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和“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正确就业观念的形成。由此提出社会支持、家教教育、自我实践三条具体实现路径,以此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观;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就是要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军,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然而,当前考研、公考热驱使不少高校毕业生偏离个人人生发展路径,“懒就业”“慢就业”等现象在毕业生就业观念中普遍存在,对学生个人发展不利的就业观念更对社会稳定不利。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个体通过培养积极情感、乐观态度和个人优势,从而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最终实现更加充实和满足的人生。以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在市场中提高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在习得性无助中收获幸福人生。

一、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内涵

近20年以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等人研究并提出的积极心理学课题,专注普通人的幸福、发展和快乐,强调以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原则和方法,挖掘和弘扬人的积极天性,来提升人的健康和幸福。

在青年个人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都必须做出人生选择,就业选择就是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前必须经历的挑战。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就业心理,不仅影响着就业方向,更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积极的就业心理会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挑战自我。而消极的就业心理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频发,因此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以积极心理激发和解决心理挫败、心理创伤和心理缺陷等就业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积极品质和心理资本内容,将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疏导、正确的观念引导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在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更,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在全球经济疲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不确定背景下,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出现了“慢就业”和“懒就业”等现象,从社会就业心理总趋势上来说,毕业生就业表现出鲜明的“向前看”和“向钱看”特点,一方面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是“技能错配”问题,导致大学生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可能较低,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严重的矛盾心理。

三、以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逻辑分析

(一)以热爱之石,铺就幸福人生之路

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理性的就业态度,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三个主题:一是促进个体实现积极的自我体验,获得幸福、快乐和感激等积极的心理情绪,享受幸福人生;二是促进个体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克服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难过、强迫和人际障碍等心理问题,鼓励韧性培养;三是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在社会组织的构建下,获得个体积极的力量和品质,促使个体充分汲取能量,激发潜能,成就自我。

(二)以行动之炬,增添幸福人生之彩

理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表明,行动是一切目标实现的指南。“知”就是真正意义上理解健康情绪的重要性,“行”才是主动幸福的根本。“知行合一”理论下的积极心理促进个体能动性的发展,将品格优势转化为个体优势,在行动中建立支持性的心理网络,增强社会归属感和个体幸福感。

四、以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凝聚社会力量,筑牢大学生就业保障的“强堡垒”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曾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积极心理学强调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赋能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从社会、政府、企业层面减少大学生就业顾虑,建立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强堡垒”。

第一,政府应当做好“就业优先”工作。落细落实就业政策,精准对接企业和高校人才需求,出台社会保险补贴、税收减免、降本增效等政策,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公共就业服务上,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和职业见习机会,帮助有困难的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在社会职业发展问题上,鼓励创新和自由职业,加大力度给予大学生就业创业支持,以高质量就业稳托人民幸福。

第二,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进行人才定向培养。

在合作过程中,着力推动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研发和教学设计等环节,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技能成才,在人才共培中,更要突出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企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不断精准人生定位。

(二)聚焦家校教育,找准大学生就业改善的“发力点”

家校合作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关键一步。家庭家风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两个方面。家庭教育要从小培养、从小事培养,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特质;要积极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帮助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结语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以积极心理涵养大学生就业观,要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出发,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品格,以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的青春拥有更多可能。青少年应当以不拘一格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强国有我的壮志,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杨智慧.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未就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10):89-9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