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五育并举”视角在高中班级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摘要:基于“五育并举”视角下,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既要关注对学生的智育、德育教育,也要重视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德育、智育、劳育、美育、体育间的深度融合,促使学生综合发展,为后续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当前高中劳动教育中,班主任、学科教师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只是形式化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和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因此,在高中班级工作中,需要让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家园共育的方式,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关键词:五育并举;高中;劳动教育;方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培育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建设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劳”纳入其中,构建成了德智体美劳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同样,在高中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改变重视智育、轻视劳育的教育理念,而是要为学生打造优良的劳动环境,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重复性劳动中,收获成功、喜悦感,形成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能够更加自主参与社会劳动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本文是基于“五育并举”视角探索在高中班级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望对于优化、创新教育模式提供启示。
一、在高中班级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班级工作中,通过开展、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在班级劳动活动中,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如在环境布置、卫生值日活动中,学生不仅要亲自动手,还需要和其他学生间的配合、沟通,从中来学习更多的基本生活技能,在具体实践中灵活应用这些劳动技能,更为高效化完成任务。其次,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够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劳动任务期间,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需要想办法、动脑筋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如在班级活动中,学生需要发挥创意来布置场地,激发自身的创造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另外,通过在高中班级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信心,学生通过具体劳动,能够为优化班级环境作出努力,无形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荣誉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于班级荣誉有着较大的影响,从而在未来学习、生活中以身作则,成为更好的自己[2]。
(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高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塑造价值观、情感观的重要时期,通过渗透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观念,成为社会主义道路发展需要的优秀接班人。首先,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感知到劳动的意义、价值,在生活中做到尊重、珍惜劳动成果,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在班级劳动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形成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学生在具体劳动事务中,能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物质财富,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着较大的益处。另外,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能够形成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面对一些复杂、难度大的劳动任务时,学生需要勇敢面对挑战、困难,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品质既能够让学生在学业中取得良好成绩,还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勇敢面对各项困难、挑战[3]。
(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在高中班级工作中,通过渗透、落实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首先,通过开展班级劳动活动、社区服务活动,能够让学了解、关注社会,增强对于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其次,在高中集体生活中,通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培育学生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学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如在班级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意义、乐趣,在未来生活中自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另外,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问题,直观了解社会生活中的挑战、问题,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如在环保劳动活动中,学生可以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4]。
二、基于“五育并举”视角在高中班级工作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方法
(一)紧跟时代步伐,明确劳动意义
基于“五育并举”视角下,在高中班级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指引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价值,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首先,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概念出现较大的变化,劳动不仅是体力性、生产性的,而是一种融合体力、智力的劳动。班主任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参与劳动生活。如班主任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把照顾老人、演唱音乐、编辑文字、清洁卫生等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挖掘劳动内容,深入探究劳动不仅是一种体力劳动,也具备较强的精神价值,如在照料老年人、创造文艺作品期间,获得一种荣誉感、成就感。其次,在高中班级活动中,教师不要把劳动内容局限在教室、校园中,而是要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如为学生布置如下任务:“假如你的妈妈要过生日了,你需要用哪些劳动来表达自己对于妈妈的爱”。有的学生为妈妈准备生日派对,自己布置房间;还有的学生选择为妈妈做家务,学会为妈妈分担辛苦。通过以上家庭劳动实践,能够构建融洽的家庭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价值,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
(二)关联挫折教育,开展劳动活动
在高中阶段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很容易产生退缩、自卑、畏惧的情绪与心理。因此,在高中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关联挫折教育开展劳动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智力劳动、体力劳动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自身的抗压能力。首先,在高中班级工作中,要组织一些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类型的劳动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设定不同难度的挑战、任务,让学生不断突破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于高中生来讲,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业实践项目、职业体验项目,让学生对将来的职业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通过融合挫折教育、劳动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自我调节能力。如班主任、教师要设定农业种植学习项目,让学生尝试着种植一些蔬菜,开展蔬菜产量比赛、种植速度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在激励竞争中提升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荣誉感。另外,在高中劳动教育中,教师要设定一些智力劳动项目,如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从中来发挥创意、付出努力,最终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个科技创新作品。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能收获快乐、成功,还有的学生会产生挫败感,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不断尝试突破难题、困难,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科融合,渗透劳动教育
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重视学科融合,通过和其他学科教师间的联动教育,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情感,提升其劳动实践能力。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学科融合项目支架,如通过设定科学与劳动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劳动相关的科学主题,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等。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式,探究这个主题,并制作展板或报告来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在这个项目中,学生将学习生物、科学知识,体验到劳动的过程和价值。同时,教师可以选择数学与劳动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劳动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农田的面积、计算工人的工资等。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测量和计算等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并制作一个数学报告或展示来呈现学生的解决过程和结果。通过这个项目,学生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能理解数学在劳动中的应用。另外,教师可以设定社会与劳动项目,让学生选择一个与劳动相关的社会问题,如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谈、参观等方式,了解这个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制作海报,或者以演讲、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建议,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在以上劳动项目中,学生将有机会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技能,通过真实实践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训练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
(四)构建校本课程,体现特色劳动
高中生正处于塑造品质、培育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高中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重视渗透劳动教育、德育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道德观、情感价值观,提升其综合能力与素养。在传统劳动教育中,教师会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常见的劳动任务,学生处于被动、机械化完成劳动任务的状态中,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劳动意识。因此,学校要通过构建校本课程的方式,引入更多的特色劳动项目、内容,让学生获得理想的劳动体验。如很多劳动教育内容和优良传统文化间有着较大的关联性,班主任要改变直接讲解劳动技能和知识的现状,而是要通过渗透文化的形式,引领学生创造性参与劳动生活,在提升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获得至深的劳动体验、文化体验,展示出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如班主任可以在劳动教育中渗透节气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耕作观念,了解耕作环节中需要运用的劳动技能,如排灌、治虫、除草、施肥等,从中感知农民劳作的艰辛,形成珍惜粮食、爱护劳动成果的意识,在劳动生活中学会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培育学生积极、正确的劳动观。“二十四节气”是农业发展中的智慧结晶,古人无论是春播还是冬藏都需要运用节气知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要在劳动教育中讲述农业生产、农业劳动中的民风习俗,引领学生在文化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学校要通过开发劳动校本课程的形式渗透节气文化,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让各学科教师对节日知识、文化有全面化的了解,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讲述节气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要重视实践引领,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强化对节气文化知识的记忆,如教师可以在劳动教育中讲解立夏节气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按照民间传说,在“立夏”的时候需要用谷类食材做饭,如在大米中掺入黑豆、绿豆、黄豆做成“立夏饭”,教师可以开展“厨艺大比评”劳动活动,让学生使用烹饪器具来加工食品,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5]。
结语
综上,在高中班级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创新、优化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定期组织主题劳动活动,如劳动技能大赛、社区服务活动、校园清洁日活动等,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受劳动带来的价值、乐趣,培育学生积极劳动情感。同时,班主任、各学科教师要相互沟通,共同策划劳动教育方案,实现多学科融合,让学生在扎实巩固、温习学科知识的同时,积累更多的劳动技能,为日后的社会劳动实践奠定稳固的基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陆勇. 高中历史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以南宁市第三中学为例 [J]. 中高中课堂教学研究, 2024,(05): 65-70.
[2]胡开仕,卢娥.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探究——以农业为例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4,10(05): 27-30.
[3]陈雅馥,王欣宇,彭鹏. 劳动教育与高中生物学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绿色校园植物调查与挂牌”校本课为例 [J]. 教学考试, 2024,(15): 39-42.
[4]马静. 健全制度 促进公平 全面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J]. 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 2024,(03): 19-20.
[5]邱青青. 师心匠意芳菲沁 砥志研思百草香——对话“合肥市吴寿虎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J]. 教育文汇, 2024,(03):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