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关于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及重要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探索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
摘要:在当前思政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六安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利用,特别是针对六安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相关纪念设施等资源,要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充分融入和融会贯通,从而为其教育意义的充分体现和资源优势的有效整合提供有力支持,为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必要条件。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和设施保护利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六安;革命遗址;教育教学;红色文化
引言
六安是一片红色热土,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相关纪念设施众多,数量可观,充分体现出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承载着先辈的热血。因此,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其进行充分融入,同时要做好妥善保护和优化管理,以此充分体现出革命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效果,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必要条件。
一、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及重要纪念设施保护利用现状
(一)保护举措现状
近些年来,政府方面投入定向资金对相关遗迹遗址和设施进行相应的修缮和维护,例如,独山暴动旧址依原貌修复破损墙体、门窗,重焕古朴庄重。在立法层面为相关设施和一级保护单位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明确遗迹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划定区域。同时对周边建设进行有效规范,遏制商业开发等问题。然而,在具体操作环节,往往在资金匹配方面存在一定缺口,某些较小众的遗址遗迹因财力局限性使其修缮工作较为被动或落后,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修缮和利用效果。
(二)利用形式现状
现阶段,在六安遗迹遗址和设施利用方面,往往仅集中在红色旅游等方面吸引游客。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或不足,在相关活动的开展方面并没有实现常态化、规范化。在资源的整合和文化教育价值的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表面化或内涵不足等问题。文化体验较为欠缺,教学工作不能充分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对接,或者在衔接方面存在生硬或缺乏规划和完善等情况,这对于相关遗迹遗址和设施的整合和优化利用会造成严重影响。
二、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及重要纪念设施保护利用探索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策略
(一)做好课程整合,强化思政教育
要想确保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和相关设施得到更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应用价值,需要在课程整合和利用方面有效加强。相关思政教师或历史课教师等要在教学内容、教案设计等相关方面进一步充分融入相关遗址故事,并对各类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利用,形成相对应的专题课程,在挖掘课程资源的前提下体现出应有的思政教育效果。这样才能呈现出课程的导向作用,使相关遗址遗迹和设施保护利用的根本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例如,整合“六安革命烽火岁月”的相关资源,结合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融入相关内容,在趣味故事红色文化课程的整合方面体现出根本成效。同时,也要有效匹配相关地方学者或专业教师为教材和课程的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另外要讲述六安先烈事迹,对其理想信念力量进行深入挖掘,有效传承抽象的理论,使其转变为可感的历史,从而为其正确三观的树立提供必要条件,为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奠定坚实基础。
(二)历史教学拓展,做好研学旅行设计
在教学拓展方面要进行有效加强,引导学生积极参观相关遗址遗迹以及各类红色文化设施,同时也要规划相应的红色研学路线,在整体操作过程中进行优化设计和完善。例如,在具体的研学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串联多个景点,形成“独山 - 苏家埠 - 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环线,学生沿途听取相关讲解并完成相应的研学旅行任务。同时,要设立相应的模拟战场,让学生们感受到革命生活,重新演绎相关战役场景,并且自己制作红军餐,让学生沉浸到相应的红色文化遗址和遗迹的感悟和体验中。以实地考察、文物观摩使学生触摸历史细节,苏家埠战役复杂战术、军民协作细节,书本难以呈现,在现场教学一目了然,更有效深化对于历史的认知深度和广度。
(三)融合校园文化,切实培育乡土情怀
在融合利用方面,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出应有的实践效能,切实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例如,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设立文化长廊,张贴六安革命图片、语录;定期举办讲座,邀请老革命家后代、专家讲述幕后故事;组织红色文艺汇演,以朗诵、短剧等相关形式对相关经典进行有效演绎,并且对相关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及设计进行挖掘,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创建和活动实施中,使其根本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实践动力,让学生更深刻感受相关遗址遗迹和设施的教育意义,从而为其自身素养的优化提供必要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六安革命遗址、遗迹及重要纪念设施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明确该类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对其进行传承和充分挖掘过程中,使得教育教学工作有必要的指引,在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和优化利用方面形成体系性和优化性,从而在保护利用方面进行有效加强,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教育导向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使六安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发展,为大思政教育目标的切实落实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六安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六安市志[M]. 方志出版社, 2021.
[2]陈凤玲. 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开发路径[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8):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