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关于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

王梅
  
百家媒体号
2024年49期
重庆市渝高中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历史教学的衔接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本文基于当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衔接策略与建议。首先,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异同点和过渡中的主要挑战;其次,探讨如何通过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设计等途径实现平滑衔接;最后,提出通过教师协作、教材衔接等外部因素来加强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历史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历史教育的衔接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初中历史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积累与理解,高中历史则注重学科深度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二者之间的教学衔接,不仅关乎学科内容的连贯性,还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的构建。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断层,导致部分学生在过渡时面临知识难度增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三个维度,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1.1 初中历史教学特点与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课程内容较为基础,重点是通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事件、人物和概念的学习,建立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初中历史的教学注重启蒙教育,关注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及其对历史学科的初步理解,课程内容以时间顺序为主,重视大事件、大变革的呈现。此外,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记忆与理解,较少涉及深入的分析和历史因果关系的探讨。整体而言,初中历史教学注重知识的普及与基础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1.2 高中历史教学特点与内容

与初中历史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更高的知识深度和更强的综合性。在内容安排上,除了继续深化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外,还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及历史思维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注重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涉及更为复杂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多维度解读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因果关系分析。课程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还涵盖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等。此外,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研究、历史讨论等)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优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策略与建议

2.1 教学内容的衔接

要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系统的过渡。在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应着重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框架,为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来说,可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概念与思维方式,如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深度理解和思考。同时,初中的课程安排应逐步过渡到高中历史内容的主题和视角,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逐步引入高中阶段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则应在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内容,增加多维度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初中和高中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确保学生能够平稳地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历史学习。

2.2 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同样至关重要,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在过渡过程中产生不适应感。初中历史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更多关注知识的传递与理解,而高中历史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初中的教学方法可以适当引入更多互动与讨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能力,为高中阶段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专题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方式进行更为深入的历史探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其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的要求。这种方法上的渐进式过渡有助于缓解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适应压力。

2.3 教师合作与教材衔接

教师合作与教材衔接是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顺利衔接的重要保障。首先,初高中历史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及时分享教学经验与教学反馈,确保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例如,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安排提前调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做好准备;高中历史教师则应对初中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针对性辅导。此外,教材的衔接也需要在内容、难度和深度上做到平滑过渡。新课标要求的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渐进性,避免突兀的知识跳跃或内容重复。教材编写者可以考虑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内容模块化,使得学生在过渡时能够逐步深入,同时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中继续深化初中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教师间的合作与教材的有机衔接,能够有效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顺畅过渡,增强学生的学习连贯性。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例如,某市部分中学采取了初高中历史教师定期合作的方式,促进了两者之间的教学衔接。在这一合作模式中,初中历史教师与高中历史教师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教学进度与教学重点,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方法上,初中历史教师提前介绍高中课程的思维方式,如历史的多角度分析、事件背后的复杂原因等,以帮助学生在知识上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通过设定跨学段的历史课题,激发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对历史学科的整体认知。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初中历史教师引入了高中历史课程中对秦朝与汉朝政治体制的不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并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概念。此外,某些学校还通过课外辅导班与专题讲座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与能力提升。这些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教师间的密切合作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能够实现较为顺畅的过渡。

结束语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关键。通过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师合作等方面的探讨与实践探索,我们可以看到,衔接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的过渡、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教材的衔接,才能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更高层次的历史学习。

参考文献

[1]陈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历史教学》2014年第12期。

[2]陈纪平:《以初中为主体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之探索》,《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0期。

[3]范模:《初中与高中衔接的必要性及方法》,《教育评论》2017年第1期。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