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策略研究

刘晓阳
  
百家媒体号
2024年51期
洛阳市古香小学

摘要:“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脍炙人口的节气歌,不仅道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更迭之美,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教育素材。本文在探讨如何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巧妙渗透并深度融合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主题阅读和实践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其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研究表明,该策略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融合

引言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自然哲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偶有涉及节气的篇章,但系统性和深度不足。因此,探索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二十四节气,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自然现象,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自然的深刻理解,还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以及农耕生活的智慧。这些元素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文化元素的引入,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许多教师只是偶尔提及,或者将其作为点缀,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变得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情感体验。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二十四节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有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融合策略。通过深入挖掘节气文化的内涵,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将节气文化深度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实施路径与策略

(一)情境教学,身临其境

在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是一种直观且高效的方法。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实物展示,为学生营造出与节气紧密相关的真实或模拟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春季的“惊蛰”为例,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段展现万物复苏景象的视频,画面中嫩绿的芽苗破土而出,小动物们纷纷醒来,一片生机勃勃。同时,配合以春雨绵绵的音频,那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能穿透屏幕,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春意盎然的清晨。这样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体验,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节气的变化,更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在播放完视频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惊蛰”的景象,进一步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在情感上得到熏陶和升华。

(二)主题阅读,拓展视野

在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中,主题阅读是一种既能拓展学生视野,又能深化文化理解的有效方式。每个节气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精选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民间故事和现代散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主题阅读。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并展示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纷飞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淡淡的哀愁;而民间故事中,则可能讲述着清明祭祖、踏青的传统习俗,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还可以引入现代散文,让学生看到当代作家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清明节进行新的诠释和创作的。通过这样的主题阅读,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清明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还能在对比中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三)实践活动,体验文化

在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中,实践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气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节日习俗,从而增强对文化的感受和认同。例如,在“冬至”这一节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包饺子”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前,先通过讲解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亲手制作饺子,从和面、擀皮到包馅、煮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还可以举办以冬至为主题的绘画比赛或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用画笔或文字记录下这个特别的日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动手中体验了节日习俗,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活动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成效分析与反思

通过上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学生们对二十四节气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名称记忆,而是能够深入理解每个节气的文化内涵和自然现象。这种深入的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们对于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课程内容表现出了更高的热情和参与度。他们主动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讨论,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关注节气的变化,这种主动学习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文化素养方面,学生们通过参与节气主题的阅读、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他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如何平衡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学节奏,确保学生既能够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又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如何准确评估节气文化融入的效果,以便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也是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结束语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更是对语文教学内涵的丰富与拓展。通过情境教学、主题阅读和实践活动等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其观察自然、感悟生活的能力,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方式,让二十四节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马芳.STEM理念指导下的"二十四节气"语文拓展课程的探究[J].内蒙古教育, 2020(2):73-74.

[2]郑国忠;赵晶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 2018(23).

[3]马艳.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策略研究[J].传奇故事, 2022(15):69-7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