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索与借鉴
——构建多元化与实效性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体系
摘要:生命教育是 21世纪初,内地学者将香港及国外的生命教育引入内地后,研究生命教育相关问题的风潮才开始兴起。王学风认为:“我们要呼唤以生命示人、以生命示人的生命教育,惟有生命教育。”西南很多老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生命教育培训,相关社会力量薄弱的老师在这门学科上专业程度不够,而很多老师开展生命教育,一般都是担任班主任或者担任辅导员的工作,他们在从事生命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课程也依然流于形式化,在本学校并不会进行认真地履行,学生也并没有得到系统的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并不了解本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的这一课程。在本文中,研究者将通过和日本中小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与日本学校生命教育的方式进行借鉴,以期待能真正发挥出生命教育应有的功能与效果。
关键词:生命教育;课程制度
一、生命教育设计实施的现有方式
学校实施方案占主流的有四种,分别是根据中国各个地区生命教育的设计和实施。第一个是与主学科相似的独立课程,他将生命教育课进行了专门的开设与教授配有专门的教师与相关教材。二是专题教育,开展形式多样、以生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在生与生的交流失与生的交流中合作进行生命探究。第三是渗透于各学科课程及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与生命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科课程之中。第四是相关的课外活动,学校组织各类活动,利用校外的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有意识的有趣的生命教育探索与规划,让学生们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进行感悟与探索。
二、中国中小学生生活教育问题
1、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过于片面
在本国生命教育与道德法制、生理健康等揉杂在一起,学生并不容易分清楚生命教育与这些课程有何不同之处,相当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不了解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是从何体现。一提到生命教育想到的就是要爱惜生命,要注意安全这样的相关教育。像小学生目前比较缺乏的挫折意识、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的相关教育。面对自己成绩不是很理想但其他方面的原因,无处排解自己的情绪,处于迷茫的状态,也并不清楚自己的生存有何追求,不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学校对生命教育的不重视
由于我国生命教育推动较晚,各地的专题教育与生命教育课程各不一致,其内涵与实质范围定义并不清晰。没有统一的生命教育书籍,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设计也很少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安排教学生命教育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得到充分的教师教育和培训,导致教师无从下手,很多人都是冲着学生的成绩去的,而平时很少去关注的与考试无关的生活教育。
3、执行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的生活教育。
在现目前阶段,由于生命教育开展的便利性,生命教育实施的依然是以授课为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传统形式。重点讲授生活知识和技能,授课创新受限,授课方式单一。涉及的题材也还是从几个方面,而相关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来说,涉及的还是比较少的。
4、生命教育的内容板块过大,难以落于实际
本国的生命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几大板块,几大板块之间是互相平行的关系,且更多的是针对于中学大学的生命教育。比如“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联系不强,内容过于空泛。对平时遇到的有关问题,在具体生活中很难落实所学内容。
三、日本生命教育中的一些借鉴
1、通过体验活动,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经历是指人们自己所经历的或体验到的事物,在日本和生活教育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其经验活动的见多识广。日本的体验活动一般分为两大类:自然体验活动(NaturalExperience)和社交生活服务活动(SocialLifeService)。而生命教育在课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亲自实践,教师通过问题和故事来引导课程的进行互动。在学校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开展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生命教育课堂教学, 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实践,以获得经验为主要目的。
2、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制度
以日本课程为例,正式课: 国民小学教育,以日常生活教育为主,包括健康和综合体育活动,并融入各学科领域,主要包括综合活动健康和体育、语文、社会自然和科技、艺术和人文等方面的内容。非正规课程: 公民与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体验活动。环环相扣、相互探究,将彼此的价值观念内化,并将生活教育这一课题落到实处。
日本的生命教育主要围绕着“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四个主题展开,因此在内容的衔接上,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到大学,都分出了很强的水平。直接开始感受身体的温度,感受小学低年级自己的心跳,这叫“触摸人生”(touchlife)。“小学中年级通过身边的人生病或病逝的故事,让同学们了解到生离死别的道理,叫‘感悟人生’”相同的人生教育主题,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螺旋上升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设置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人生深刻意义的理解。
3、整合社会力量营造环境进行生活教育
日本政府相关的省厅、学校、家庭、社会等组成了共同推进生活教育的四位一体的生活教育制度。在社会方面利用公民馆博物馆图书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通过此活动增进学生与人交流的沟通的能力。在家庭方面免费发放家庭教育手册,进行专业指导, 办理各种家庭教育研讨会,共同学习交流,在学校方面主要是通过各学科的渗透和德育课开展生命教育,增加生命教育的场所,丰富生命教育的体验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实现生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构筑生生不息、育人不倦的环境。
给予民间团体强有力的支持,在政府方面进行组合。生命教育课程的推广工作不同于大陆,因为生命教育是自发的教改潮流,并非自上而下的政策规定,而是由部分学校与民间团体共同推动,共同推动。于是大陆各省市的教育机构纷纷邀请民间力量的一线教师参与到生命教育课程的提升中来,而生命课程从低到高的实施正是延续了基层工作者的意见。
根据国内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问题,结合着日本与的相关经验。适当搭配教学和统筹,让生活教育多元化。要形成生活教育的全方位体系,形成提高教学能力、促进生活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正确教育理念,与政府重视、相关部委支持、学校牵头、家庭与社区共同努力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0-24.
[2]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7:7+45-46.
[3]生命教育[M].,:177.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与管理[M].,: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