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

李曼曼
  
百家媒体号
2024年54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摘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本文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以积极干预为路径,着力推动初中生个体发展的积极性。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实证研究法,结果表明:(1)乐观面对生活、积极追求价值、重视人际关系等积极心理素质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将来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2)标准化的积极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降低其抑郁情绪,增强其心理韧性。此外,本文对如何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策略进行了进一步探讨。研究结果有助于未来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升及其策略设计。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积极干预。

引言

心理健康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和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备受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很多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积极心理学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韧性,降低抑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为目标,其在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本研究将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期望通过积极干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提升,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1.1 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门新的心理学分支,强调个体的优势、成长和幸福感,关注个体潜能的开发和挖掘[1]。其核心理念是关注个体的优势和积极品质,致力于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2]。积极心理学的提出为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希望、感恩、幸福、自律等。乐观面对生活、积极追求价值、重视人际关系等都是积极心理素质的表现。而这些积极心理素质恰恰是构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3]。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时培养其乐观、自信、坚韧的心理品质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积极心理学理论着重强调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发展。通过关注个体的优势和能力,培养其积极心理素质,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初中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乎个体身心健康,更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入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对于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心态,增强心理韧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特点

初中生心理健康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性,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他们心理健康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业表现、社交关系以及将来的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表现在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上。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学生更有可能保持专注力、学习动力,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对社交关系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孤独、自卑等问题,甚至引发与家庭、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会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初中生群体具有一些特点,这也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要。一方面,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均处于变化之中,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和易受外界影响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逐渐进入青少年期,面临着学业压力、同伴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挑战,需要更多关注和指导。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他们的特点,在教育策略设计中考虑到这些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于影响其学业、社交与个人发展,而初中生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度过这一特殊阶段。

2、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2.1 积极心理素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积极心理素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乐观面对生活是积极心理素质之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挑战,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积极追求价值是另一个重要的积极心理素质。初中生通过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再者,重视人际关系也是积极心理素质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带来支持和安慰,有利于缓解初中生的孤独感和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表明,拥有以上积极心理素质的初中生,往往具有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更能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更倾向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非被问题困扰。这种心理状态有助于他们建立正面的学习态度,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积极心理素质还有助于初中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合作,培养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方式,从而增强社会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2 积极心理干预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建立积极心理干预机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情绪、态度和行为,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初中生群体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小组方式进行积极心理干预,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培养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结合咨询与心理辅导服务,对初中生进行个性化的积极心理干预,有助于解决他们在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在实践中,学校可邀请心理学专家或心理治疗师开展定期心理健康讲座和工作坊,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应对情绪困扰的方法。通过心理测评工具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特质。学校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中心,提供开放式咨询服务,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找到倾诉与支持的渠道,及时化解心理压力。

结束语

本次研究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研究,探寻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并验证了积极心理素质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其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正如研究结果所显示,标准化的积极心理干预能有效提升初中生的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降低其抑郁情绪,增强其心理韧性。然而虽然我们的研究在一次探讨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难度。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对如何在各种实际教育活动中有效应用这些策略进行深入探讨。这将是我们下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 。

参考文献

[1]苏相彬.积极心理学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启迪与智慧:上,2021,(01):19-19.

[2]吴琰芳.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3,(14):6-10.

[3]周景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速读(中旬),2019,(09):259-25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