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引领过程中的困惑及化解
摘要:《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国家意志,我们的教材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到今天的“道德与法治”也在与时俱进。充分强调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深受广大师生的接受和认可。然而再完美的教材,也有师生使用上的困惑,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在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及对这些困惑的化解展开探讨。以其让新教材更好的在教育领域发挥它的作用。
关键词:新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困惑;化解
引言
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由它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所决定的。我的理解是,学科教学应从教科书入手,从小就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从而为学生发展打上“红色”底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我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行研究,发现它与过去其他教材相比有如下改进:
整个教材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道德规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向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目标。新教材通过大量事例、数据、插图和一些探究性栏目,从思想和行动上让学生理解、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教材强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当今世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缺失自信必将最终拖垮一个民族,要想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值得从教科书改编入手,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下面是我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发现的困惑及化解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1.落后的教法,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据我观察,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依然照本宣科,读教材、讲教材,导致学生不得不采取被动的学习模式——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落后的教法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淡化学科的德育功能,轻视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教材的改进,必然“倒逼”教法的变革。针对这些特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如何做呢?
教材的改革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灵活运用,大胆取舍; 教材编写的理念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统领,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有机渗透其中。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开发教学资源,重新架构教材,拓展课堂教学空间,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使教材功能与学生成长有效对接。在课堂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依托教材解读课程目标,而不是依赖教材、宣读教材。
2.认识基点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认识的基点要有所转变
这次教材的编写对一些问题所持的观点与以前的一些认识有所不同,整体上感觉学生比较被动有压力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感受不到成长的快乐,我们只有认真同览教材,细细体味,才能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和理解编者的意图和要体现贯彻的理念,我们只有对基点的转变才有利于我们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知识点方向的引导。
3.观点认识和理解及知识的渗透,对每位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挑战
在新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或者以前教学或生活中没有关注的观点,可能会令我们老师在认识和把握上有一些难度,教材正文和辅助材料中引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文字材料,其内容也渗透了中华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如:“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向死而生”等等,这对于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我们教师自身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补补文学课。
4.对教材中很多留白的地方,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使用?
新教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也为了引导老师用好教材,在教材中多处留白,甚至在一个地方留了多处空白,教材中留白处留下了学生思考的痕迹,成长的足迹,为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供了示范,因此这些留白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语,是老师与学生的合作,我既可以将教材留白之处随着教学过程完成,在教学中我将它作为作业课前或课后完成,在运用层面上教材留白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5.教材多栏目的呈现,课堂时间的运用
教材最大量上提供了栏目和活动内容,总关教材主要设置有:“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扩展空间”三个主要栏目;“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三个辅助栏目。三个主要栏目,是每个框体内必然包括的相关链接,三个辅助栏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的学习需要实时出现。教材通过它们与教材正文合理配置为我们师生进行平等、开放、双向的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实现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对学生的价值引领,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的专设课程,让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与独特之处。我们教师只有 不断专研教材才能把握教材的精髓;运用教材很好的实施教学,才能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更好地落实课标,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达到真正育人便教利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