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摘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内省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课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开展现状与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华武术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致性,武术课程思政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思政元素在武术课程中的融入水平不高、武术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学生对武术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与反馈不佳等问题,应进一步挖掘武术思政元素、促进各类武术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进一步优化武术教师队伍、提高武术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武术课程设计、丰富武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部署民族工作的主旋律和最强音,中国武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先天优势和积极作用[1]。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中,通过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可以有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武术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当前,武术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材建设、教师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基于此,本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为研究对象,对武术课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开展现状与建设路径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助于推进武术课程思政建设,及其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1武术课程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1.1中华武术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致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中铸牢这一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促进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通过武术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武德”这一核心概念,它强调的是“以武会友,以德服人”,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倡导的和谐共生、相互尊重的价值观不谋而合。武术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承,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体意识。
1.2 武术课程思政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在普通高校武术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是对武术文化传承的深化,更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实践。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通过武术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武术技能,更能深刻理解武术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与品质,如团结协作、自强不息、公平正义等。此外,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伦理观、规则意识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开展现状
2.1 思政元素在武术课程中的融入水平不高
高校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突出运动技能传授,忽视文化精神传承”的问题[3],客观上限制了武术课程思政的生成。此外,课程内容单一、教师思政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思政元素梳理等[4],也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与武术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
2.2武术教师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欠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武术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普遍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意识[5]。同时,一些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理论修养不足,未能领悟武术文化内涵,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将思政元素系统化融入的能力[6]。
2.3 学生对武术课程中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与反馈不佳
武术课程思政旨在通过系统挖掘武术育人元素,在建构具有武术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基础上,使更多青年学生理解、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行动者与维护者。这一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与反馈。当前,思政内容的融入过于生硬,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度[7]。如何在武术课程中以新理念、新方法融入思政教育,使之成为学生自觉接受和乐于参与的内容,是当前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2.4武术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与反思
武术课程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与反思是检验课程的重要指标与内容,通过对普通高校武术课程的深入分析发现,尽管武术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思政教育的融入上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传递和学生内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应更加注重方法的创新和实践的多样性。
3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3.1进一步挖掘武术思政元素,促进各类武术课程思政教材建设
对武术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尚武崇德、文化自信、规则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进行深入发掘,将中华武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炼出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利用武术历史中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展现武术在传承中所体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政元素。制定武术课程教材时,应确保思政教育同武术技能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注重武术课程思政的切身性,形成以结构化、模块化为形式的教材内容,使中华武德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充分发挥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3.2进一步优化武术教师队伍,提高武术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教师是武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需要加强教师关于思政教育方面的意识,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其在武术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教师应提高筛选教学素材的能力,做到能够充分挖掘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同时,不仅要传授武术技能,还要引导学生从武术文化出发,对生活和观念世界进行重新理解与反思,例如,引导学生从武术“义利观”的视角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芳芳,李守培.中国武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与方略[J].体育学研究,2021,35(03):92-98.
[2]赵歆,龙行年,彭小伟,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面临问题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8):68-74.
[3]王翔.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中华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40(3):69-74,81.
[4]赵歆,龙行年,彭小伟,等.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面临问题与推进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8):68-74.
[5]罗闽敏,陆盛华.高校武术普修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中华武术,2022(12):11-113.
[6]梁九珠,李亮.课程思政背景下武术教育困境剖析与对策研究[C].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2023:68-69.
[7]陈俐月.武术“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师范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