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艺术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一体化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美术教育改革进入深化提质阶段,学科育人功能和素养培育目标愈发凸显。大单元教学模式作为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这一教学模式涉及课标解读、教学设计、学习方式、评价机制等多个维度,还关系到信息技术融合、跨学科整合和个性化成长等关键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基于艺术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为创新美术教学方式提供实践参考,以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艺术课标;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是指将备课、教学、学习和评价四个环节有机整合的系统化教学模式。在美术学科中,这一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大单元教学则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将相关联的教学内容整合为系统化学习单元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两种教学理念的有机结合,为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能开辟了新路径。
一、深度解析课标内涵,精准把握教学定位
深入解读课标内涵,精准把握教学定位,是高质量开展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教学的根本前提。教师要透过课标字里行间,准确领会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层内涵,细致分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具体要求。在解读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甄选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标,科学确定教学难点,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
以四年级下册“色彩的情感”单元为例,教师首先要系统梳理本课涉及的色彩情感知识,提炼出色彩冷暖感受、色彩明度变化、色彩纯度对比等重点学习内容。在学情分析中,要充分考虑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的色彩基础,如对红黄蓝等基本色的认知,以及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色彩情感感知、色彩组合应用等教学活动,预设学生在色彩搭配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前准备引导策略。此外,要开展色彩情感教学,丰富的课程资源必不可少。教师要广泛收集体现色彩情感的优秀美术作品,精心制作色彩情感对比的演示课件,并提供多样的色彩实践材料,为学生的体验探索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巧妙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创意课堂
在信息时代,技术赋能已成教育变革新路径,教师要积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流程,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生动活泼的艺术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选择多媒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充分彰显出“备”“教”“学”的一致性,为实现“备一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
以三年级下册“电脑美术──‘喷笔’画画”单元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环节融合多种信息技术手段。课前,教师可通过录制微课,将“喷笔”工具的界面布局、功能特点、操作技巧等内容制作成简明易懂的视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演示“喷笔”基本操作,并设置跟练环节,引导学生即时反馈、巩固技能。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发布“喷笔”绘画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创作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教师还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作指导与即时反馈,学生在人机交互中不断优化作品。课后,教师可搭建虚拟美术馆,学生将作品上传至云端展厅,开展网上互动点评,在交流碰撞中提升审美能力。这种线上线下融合、课内课外贯通的智慧美术课堂,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情境中感受艺术魅力,以技术之笔绘就缤纷创意,提升综合素养。
三、聚焦课程整合设计,激活跨学科思维潜能
新课标倡导学科整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积极与其他学科开展跨界融合。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课程整合设计激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潜能,是开展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路径。教师要精心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探究机会,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在融会贯通中提升综合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在丰富的跨学科情境中自主观察、实践探索、交流分享,通过深度参与来内化知识技能,拓展思维空间。
以三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裳”单元为例,学生在“学”的环节中充分开展自主探究。观察环节,学生细致观察多样的动物图片,运用语文课所学的描写方法,捕捉动物的细节特征,在小组内分享观察心得。绘画前,学生回顾科学课所学的动物分类知识,讨论不同类别动物的生存环境,分析花纹的保护色作用。绘画时,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反复实践线条、色块的多样表现,深入研究动物的结构、肌理、花纹等,提炼视觉特征。探索环节,学生两人一组,比较分析不同动物的花纹异同,归纳装饰要素,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元素创作独特的“花衣裳”。创作中,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尝试多种构图方式,完善作品细节。展评环节,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创作思路,其他学生提出问题,点评作品亮点,相互启发。教师引导学生延伸探究不同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学生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感悟传统图案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系列跨学科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表现经验,在讨论中培养分析能力,在创作中发展想象力,在分享中锻炼表达力,在探究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多维度提升综合素养。
四、革新教学评价模式,构建个性成长画像
在小学美术“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中,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创新教学评价模式要立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摒弃单纯追求分数的传统评价方式。通过构建艺术感知能力、创新表达水平和审美体验深度等多维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状况。教师可借助电子档案平台,动态记录学生在美术技法应用、画面构图设计、艺术创意呈现等方面的成长历程。评价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反思意识,结合作品集评析、过程性观察等形式深入了解学习效果。基于评价数据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促进艺术素养持续提升。
以三年级下册“多彩的梦”单元为例,可从以下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在刮画技法方面,重点评估学生对工具的掌控程度、肌理效果的丰富性及画面层次感的营造;在构图设计上,关注画面空间的规划能力,包括主体位置的设置、视觉重心的把握及画面均衡性的处理;在创意表达方面,着重评价学生将梦境意象转化为视觉元素的独特性。教师可设计五级评分量表,将每个维度细化为可观察的具体表现。评价采用“自评-互评-教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先对照评分标准进行自我审视,小组内通过“优点-建议”的形式开展互评,教师则针对关键技能给出专业指导。评价数据则定期录入个人成长档案,用于分析学生的进步空间和个性需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能有效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基于“备-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深度解析课标内涵、巧妙融合信息技术、聚焦课程整合设计、不断革新评价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兆杰.小学美术品质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18):191-193.
[2]金坚成.小学美术课堂一体化教学"意联式"策略探究[J].文渊(中学版),2019(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