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维立体模式研究

薛雨婷
  
百家媒体号
2024年69期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和个体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学生面临的内外环境问题越来越复杂,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已成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理论背景、政策依据、课程体系、实施策略和评估反馈的综合分析,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尝试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活动+虚拟课堂”三维立体模式下的课程新体系,以期实现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情绪好起来”的良好心理育人效果。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三维立体模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目标与特点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199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围,旨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善于学习,健康交友,悦纳自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理论知识、情感体验和实践操作为一体,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促进学生明确心理概念、掌握心理学常识、构建心理健康知识体系、打好理论基础,更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发展规律、防治心理问题、探索自我奥秘,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充分理解并内化之后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并重,是基于课堂情境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不同于专业心理学课程,包含了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咨询知识等,引导学生在心里埋下重视心理健康的种子,帮助学生明晰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自我了解,挖掘自我潜能,做情绪的主人,增强求助意识和健康意识。

该课程以大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内心情感需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以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以情景体验、问题讨论、专题讲述、案例分析、心理评测及团体游戏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强调师生的互动性,将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实现助人自助。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求对定义死记硬背,需要学生对知识要点充分理解并内化之后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的陆续出台也进一步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需要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学习以理性的方式应对挫折与挑战,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适时寻求帮助,从而提升个人的心理韧性和健康水平。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受众面越来越大,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然而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阶段,其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要求通过更加人性化、更加灵活的课程设置以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需求。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授课,通过使用“粉笔+黑板+PPT”的教学方法,笼统讲解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无法针对性施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同时受课时限制,心理健康课程无法持续开展,大部分高校仅在大学一年级面对新生开设课程,无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阶段特征变化针对性教学。且教学内容不够深入,专题教育较为单薄,难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灌输式教育环境下学生难以获得参与感,限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灵活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注重理论灌输,书本内容多为理论概述、案例分享、原因分析和问题总结,陈述性知识多,技能性知识少,理论性较强,实操性较弱。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对课堂教授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认同度不高,深层次体验感较低,学习效果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时不懂得如何自我调适,无法冷静回忆、有效思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与晦涩难懂的理论定义相比,学生更希望通过学习表情观察、沟通艺术、情绪管理、提升自信等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方式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似,仍使用传统的“期末考试+平时考核”的评价模式,教学活动围着老师、教室和教材三个点转,以书面成绩和考勤、作业作为主体考核依据,忽略了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活动参与度和技能成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全面反馈,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学生难以获得知行合一的成长体验。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维立体模式

基于以上现实情况,构建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契合且贴合学校实际状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成为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结合信息化背景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虚拟课堂三个维度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维立体模式,将主题活动和咨询辅导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新课程体系,让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现实可操作性,有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育人功能发挥。

1.加强理论课堂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一步调整教育目标,精选授课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上,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异常行为的感知、心理问题的判断等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授课阶段,有针对性开展专题教学,如大一年级重点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学生增强适应能力,增强社交动力,在“生人社会”中成功建立熟人关系;大二年级强调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发挥自我效能感,深入认识自我,满足自我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临近毕业主要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应对就业压力等问题出谋划策,以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为目标,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并适当开设不同类型选修课程,如挫折应对、减压放松、恋爱心理等主题,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同时,组织教师研究团队完善试题库、试卷库、电子教案等基本内容,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发挥专业课教师心理育人的协同作用。

2.创新实践教学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理论、忽略体验和实践的不足,通过将短视频拍摄、情景模拟、心理剧、咨询服务、角色沉浸、团体辅导、沙盘游戏、专题讲座、手抄报制作、知识竞赛等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环节融入新课程体系,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从而加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格的相关知识时,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代入主人公角色展示不同的处事方式,从而区别不同的气质类型。学生可以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共享与互助心声,寻找精神与情绪共鸣,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

3.搭建虚拟教学平台

基于信息化教育生态背景,培养和提升授课教师对加强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意识和能力,善用网络信息技术来链接心理健康小课堂和社会发展大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更新角色,积极参加有关教学信息平台的各项培训,学习如何制作ppt和导入课件、如何发起线上提问、如何发布教学视频、如何发布课堂讨论和头脑风暴等知识,进一步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从“班级群+网络平台+线上资源”三个基本要素入手,通过分工合作整理编制教学资料,形成线上教学资源库,同时整合网络中的优秀教育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做好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衔接。教师扮演的角色可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以“雨课堂平台”和“职教云平台”为例,运用“雨课堂平台”进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出勤率进行学生异常行为观测,通过实时弹幕和动态显示了解学生思想观点和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线上作业管理和错题分析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回答学生疑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学生可随时查看教学直播回放及其他网络视频资料进行知识梳理和回顾,对重点难点加强学习,有利于拓宽学习渠道,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兴趣。“职教云平台”线上教学中,教师在课前环节做好准备工作,将视频、案例、课件等课程资源提前上传,供学生随时查看;课中,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诸如“签到、问卷调查、小组pk、头脑风暴”等趣味活动,学生通过在线作答或展示集中听课注意力;课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布置作业,推送巩固任务,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根据平台自动采集的学习行为数据把握学生学习轨迹,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

4.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修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将过程考核纳入评价体系。线上教学可利用网络平台作为教育载体获取大量教学数据,比如通过对课后习题的作答率、学习课件的播放时长和课堂问答的互动量等数据的收集分析,将实践活动参与度作为评价指标纳入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考核,通过查看直播课堂的点赞数、学习资料的下载量和浏览量等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度和认可情况。课程结束后可开通匿名评价通道或向学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广泛收集学生建议和意见,通过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有效加速教学改革的进程。

5.建立预防机制

心理问题学生的排查,要做到全面有效,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测评、四级网络预警和主动求助发现等三条途径,可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心理评估和预警机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立体化开展模式。首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定期测评筛查制度,通过心理普测展开全面排查,建立问题排查清单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保证教育过程的全面性。其次,畅通心理咨询渠道,展现网络平台即时、便利、高效的特性,通过校内学工平台选择咨询师,帮助学生寻求问题解决途径。最后,整理学生遇到的共性发展问题,汇总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育。

三、结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际环境时,如果不能以良好的处理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发挥网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是身为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高校通过科学的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探索线上线下双向运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需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以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心理环境。

参考文献

[1]黄虹霞,罗佳,王竹青.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71):251-252,256.

[2]李旭,卢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点面结合模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14,4.

[3]韩芳,田飞,丁可,韩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3,8.

作者信息:薛雨婷,(1993.12-),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2022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维立体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jyxm2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