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构建教学实践研究

李晓芳
  
百家媒体号
2024年69期
曹妃甸区第一中学 063200

摘要:本次学习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学为主,在构建生物物理模型教学中,探讨“教学评”一体化应用问题。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整合策略,检验教学成果,在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的同时,旨在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模型构建能力。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构建;教学实践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中,教学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对生物抽象概念的理解。物理模型构建可以把抽象知识具象化,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有很好的帮助,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评估”一体化的理念,强调教学、学习、评价三者有机融合,使三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教学、学习、评价三个方面在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构建教学中应用这一理念,可以更精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收录了大量适合构建物理模型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供相关教学实践的开展。因此,开展以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构建为主的基于“教学评价”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目标导向:明晰“教学评”一体化下生物物理模型构建目标

生物物理模型构建的目标涵盖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方面,在“教学评价”一体化的理念下。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物理模型的本质,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其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思维解决生物学问题,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物理模型的本质,理解其对生物知识体系在学习目标层面,学生需要主动参与模型构建,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协作,培养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增强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深度。评价目标则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方位衡量,既考查学生对模型构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又关注其思维发展、合作表现以及构建过程中的态度转变,确保评价结果对学生学习状态和成长轨迹的准确反馈,为教学调整提供有力的依据。

以“DNA 分子的结构”在高中生物必修二年级中的授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体的展示和引导分析,使学生了解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掌握构建双链结构模型的法步骤,学会用模型解释遗传信息的传递,通过多媒体展示、引导分析、知识传播、知识沟通、知识学习时,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碱基配对规则,合作构建DNA模,在不断的尝试中深入理解抽象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评价时,不仅查学生对DNA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判断模型构建是否科学、准确,而且观察小组合作中成员的沟通协作、思维活跃度,从对复杂结构的困惑到对这一过程中的态度转变的清晰掌握,对“教学评估”一体化目标的全面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考察学生对DNA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沟通协作、思维活跃度。

二、方法创新:高中生物课堂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评”融合策略

“教学评”融合战略的实施,在高中生物课堂的物理模型构建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运用讲授法对模型构架原理进行阐述,使学生在理论上建立认知;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想、去想。学生的学习环节,以学习的方法为指导加以关注。鼓励学生自己学,事先搜集资料,有针对性地做好造型准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和碰撞中,让学生完善造型思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评价环节,构建一个包含参与、思维活跃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测评关注的是包括参与度、思维活动在内的学生学习过程;终结性测评以模型的成果为中心,对科学性、创新性进行考量;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反思和相互学习,使教学、学习、评价相互交融,共同帮助学生物理模型构建能力和生物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在物理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高中阶段生物“细胞呼吸”教学为例,授课时,教师先将细胞呼吸的概念、种类、基本过程等用教学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具备理论功底。接着创设情境,展示水果保鲜、葡萄酒酿造等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探究细胞呼吸条件及产物的兴趣,学生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在学生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生物细胞呼吸的特点,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模拟用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等不同道具代表物质等构建物理模型的细胞呼吸过程。评价时,过程性评价由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小组讨论的思维活跃程度。从是否能准确呈现细胞呼吸路径和物质变化的科学性判断构建完成的模型,在模型创意考核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结论性考核。

三、实践成效:“教学评”一体化在生物模型构建教学中的成果检验

生物模型构建“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知识水平上,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比较透彻,在成绩上的提高是比较明显的。复杂的生理过程、结构特点,通过建模的构建,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认知,变得容易掌握。能力培养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运用模型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逻辑比较缜密;动手能力增强各种资料的使用建模熟练;协作能力提高,小组合作高效有序,沟通顺畅。学习态度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了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以高中生物“光合作用”教学为例,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前,学生对光反应、暗反应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理解模糊,单元测试中相关知识点平均得分率仅50%。教学中,学生分组构建光合作用过程的物理模型,用不同道具代表反应物、产物和酶。教学后,知识层面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显著加深,再次测试相关知识点平均得分率提升至75%。能力上,思维更活跃,能借助模型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动手更熟练,构建的模型更精细;小组合作默契,分工明确。学习态度上,课堂主动发言次数增加了60%,超85%的学生表示对光合作用更感兴趣,积极探索生物知识的热情被充分激发。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生物物理模型构建教学实践,明确了在这一理念下生物物理模型构建的教学、学习和评价目标;创新了教学、学习和评价方法的融合策略;并通过实践检验证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在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学习态度转变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研究成果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J]. 全球教育展望,2019, 48(11): 3-16.

[2]李高峰, 刘恩山. 模型方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 2008(03): 37-3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