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闫勇
  
百家媒体号
2024年72期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联现代高级中学 014300

摘要:在数字化教育变革浪潮中,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正面临传统单向讲授模式与学生多元发展需求间的适配性矛盾。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混合式教学形态,通过有机整合数字资源交互优势与实体课堂深度互动特征,为生命科学认知建构提供了新型教育场景。

关键词: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该模式将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个性化学习。

1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意义

高中生物课程混合式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兼具学术前瞻性与现实指导性。身处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传统课堂范式与学生个性化认知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双线融合的教学形态通过重构数字资源与实体课堂的协同关系,为生命科学教育领域开辟了创新实践路径。该范式突破传统课堂物理边界,依托在线学习系统的自适应特性赋能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同时借助多模态交互工具实现深度参与式学习,形成"课前异步探究-课中协同建构-课后智能拓展"的闭环结构。其理论根基深植于建构主义的知识创生观,以认知负荷理论优化信息呈现方式,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维评价体系。在实践场域中,通过搭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空间,既实现标准化教学资源的精准推送,又保留生成性教学智慧的发生场域,形成"技术赋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三位一体模式。该范式在培育科学探究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及数字公民素养方面展现独特优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核心素养培养形成深度呼应。值得关注的是,混合式教学范式的落地实施面临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滞后、跨平台资源整合的技术壁垒以及学习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机制缺位等现实挑战。通过系统研究其理论适配机制与实践操作模型,不仅能构建更具解释力的教学创新框架,更能推动教育技术与生命科学的跨学科融合,最终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时代教育新样态,助力实现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与社会责任的协同发展。

2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理论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主张知识是学习者在情境交互中通过意义协商主动建构的产物,而非被动接受的信息灌输。在高中生物混合式学习生态中,数字学习空间与实体课堂构成双向赋能的认知场域:学习者依托在线平台开展生物学概念的自主探究,通过微课视频、三维动态模拟和智能反馈系统形成个性化认知图式;实体课堂则通过实验操作、项目协作和师生对话实现知识的社会建构,完成从碎片化理解到系统化认知的跃迁。教师作为认知脚手架的搭建者,通过设计认知冲突情境、提供形成性评价和搭建概念思维导图,促进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持续进阶。

2.2个性化学习理论

个性化学习理论主张教育服务需精准适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充分回应其独特认知图式与发展需求。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差异化学习支持网络,实现了这一理念的具象化实施:数字学习空间构建多维资源矩阵,涵盖动态可视化素材、虚拟仿真实验和智能诊断系统,支持学习者依据自身认知节奏与兴趣偏好进行自适应内容选择;实体课堂则通过弹性分组机制、分层任务设计和个性化反馈策略,实施精准干预与深度指导。该模式突破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标准化教学范式,形成"异步自主研习-同步协作建构"的双轨运行机制。教师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获取动态画像,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和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习者都能获得适配性的发展支持。

2.3翻转课堂理论

翻转课堂范式革新了传统课堂的知识传递逻辑,构建了"课前自主建构-课中深度探究"的双阶段学习流程。在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场景中,学习者通过异步研习微课视频、交互式电子教材和在线测评系统完成基础概念的内化,课堂物理空间则转型为科学探究实验室与协作学习社区。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设计师,通过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组织项目式探究和开展形成性评价,引导学习者在具身实践中完成知识迁移与思维进阶。该模式遵循深度学习理论框架,将低阶认知活动前置化,释放课堂时间用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在课前可自主调控学习步调,通过智能学习系统获得即时反馈;课中则聚焦实验操作、案例诊断和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在师生/生生多维互动中实现概念的系统整合与创新应用。

3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策略

3.1线上资源建设与优化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构建与优化是高中生物融合教学模式落地的核心要素。通过研发多模态数字资源,涵盖微课视频、动态可视化素材、虚拟仿真实验及智能交互训练模块,形成适配多元认知偏好与个性化需求的学习资源矩阵。遴选具备学习行为追踪功能的智慧教学平台,集成内容推送、作业管理、在线评测等模块化工具,构建全流程学习支持系统。平台需嵌入智能分析引擎,实时生成个体学习轨迹图谱,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教学决策依据。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基于学情反馈数据迭代优化资源形态,融入前沿科研案例更新知识模块,针对共性疑难问题开发靶向性辅导资源。

3.2线下课堂设计与实施

实体课堂的重构设计是高中生物融合式教学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重构教学时空,将课堂物理空间转化为科学探究实验室与协作学习社区。通过设计显微操作实践、生态系统建模、遗传规律探究等具身认知活动,促进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与思维进阶。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研讨等混合式学习方式,构建"个人探究-小组协商-集体建构"的多维互动场域。

3.3个性化学习支持

个体化学习支持系统作为高中生物融合式教学模型的关键模块,其核心在于精准响应学习者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的学情监测功能,教师能够实时获取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进程、概念掌握图谱及认知风格特征,据此生成定制化学习方案与资源推送策略。针对学习进程滞后的学生,系统可动态生成补救性微课模块与阶梯式训练序列;对于高阶能力突出者,则推送拓展性科研文献与探究性实验项目,形成"分层支持-弹性进阶"的个性化培养机制。在实体教学场景中,教师采用"异质分组-任务分层-动态调控"的差异化教学策略。通过显微镜操作竞赛、遗传规律建模等实践活动,构建"做中学"的认知强化场域;借助苏格拉底问答法引导深度研讨,运用形成性评价机制实施精准干预。

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高中生物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灵活性和互动性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了条件。该模式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参考文献

[1]赵倩文.高中生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24.

[2]曹力凡.浅析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3,25(24):239-241.

[3]贾媛媛.高中生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23.

[4]朱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3,25(03):215-218.

[5]秦爱侠.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周刊,2020,(01):143-1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