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融合AI技术的“山海奇兽”数字化再创造:高中美术跨学科项目设计与实施策略

罗魁
  
百家媒体号
2024年79期
铜仁市民族中学 5543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在当下美育改革与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极具文化底蕴的《山海经》神话生物为独特载体,探索AI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通过构建 “传统纹样解码- AI图像生成-数字视频叙事” 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框架,开发了以本土化数字工具(即梦 AI、剪映)的校本课程。实践表明,学生借助即梦AI完成山海奇兽的智能化图像生成,通过剪映对素材进行分镜设计、动态合成与音画剪辑,最终创作出融合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数字美学的主题短片。研究提出 “文化解构-人机共创-视听转译-文化传播” 四阶段教学策略,重点培养学生利用AI工具实现“图像生成-视频转化”的创作闭环能力。

关键词:AI 美术教育;山海经IP;跨学科项目;短视频创作;文化数字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传统美术教育正经历从 "技能传授" 到 "创意赋能" 的范式转变。《山海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库,其神话生物造型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体系与符号逻辑。本研究立足美育改革需求,探索将AI技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判断能力及数字素养与跨学科思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设计框架与理论建构

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与STEAM教育理念,设计了一个“文化解构→人机共创→视听转译→文化传播”的跨学科项目,助力传统文化“活起来”。该项目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拆解文化密码:运用符号学方法剖析《山海经》怪兽的造型与花纹,如同解谜一般从古籍中提炼文化基因,随后重新组合这些传统图案,构建数字化的 “文化基因库”。

(二)AI 玩转创作:教导学生运用AI工具生成怪兽形象,通过调整参数尝试不同风格,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突破手绘的局限。例如,让九尾狐在保留古风的同时,兼具赛博朋克风格。

(三)讲好视觉故事:将静态图案转变为动态短视频,采用电影分镜的方式设计故事线,添加音效和特效,使神兽 “动起来”。比如,制作鲲鹏展翅的3D动画,并搭配震撼的国风音乐。

二、课程实施路径

在“人机共创与动态叙事开发”阶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即梦AI平台完成异兽形象生成与风格调试,再通过视频剪辑软件完成视频剪辑并发布在自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在AI参数化设计工作坊中,学生需上传前期构建的纹样数据库素材,通过设置不同风格参数生成异兽原型,并从输出结果中筛选出既符合《山海经》文化气质,又兼具现代审美的方案。风格参数的设置可采用多种组合方式,例如:

这些风格的组合能让异兽展现出神话传说中的神圣与威严,又具备未来世界的科技感与前瞻性。

(二)在短视频实验环节,学生运用剪映软件完成分镜脚本设计,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异兽觉醒→秘境探险→文化符号显影),对AI生成图像进行骨骼绑定,以实现鳞片开合等动态效果,叠加火焰粒子特效等,并融合编钟音色与电子音效构建声景体系。在技术支撑层面,即梦AI平台通过“纹样融合+风格迁移” 技术实现图像生成;剪映则承担分镜编辑、动态合成、字幕添加、音效混合等视频制作全流程。学生通过参数调试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形态(如饕餮纹转译为机械齿轮),最终生成适配移动端观看的竖屏短视频(9:16或2:3格式),形成可交互的数字叙事作品与多版本异兽数字资产库。

三、教学实践与成效分析

(一)教学实践过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团队首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1、通过跨学科教研深入挖掘《山海经》文化内涵,系统掌握即梦 AI 与剪映等数字工具的操作逻辑,并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2、教学实施阶段以“文化解构-技术实践-传播优化”为主线展开:在文化解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研读古籍插图与考古文物,运用符号学方法解析异兽造型规律,通过“夔牛视觉元素拆解”等实践掌握纹样提取技巧;人机共创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将传统纹样导入即梦AI平台,通过输入相关指令生成现代异兽形象,如将九尾狐的传统造型转化为赛博机械形态;在视听转译环节,学生运用剪映完成分镜脚本设计,对AI生成图像进行骨骼绑定与粒子特效处理,如制作鲲鹏展翅动画时叠加国风音乐与火焰特效;最终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作品,利用AI分析工具抓取“翅膀不够震撼”等弹幕高频词,指导学生优化鲲鹏动态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线上策展活动实现作品迭代。

(二)成效分析

1、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文化解构-人机共创-视听转译”三阶段完成创作闭环,累计生成近百个异兽形象及十几部主题短片。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即梦AI图像生成与剪映视频剪辑的核心技术,更通过参数调试实现传统纹样的现代转译(如将饕餮纹转化为机械齿轮形态),显著提升了跨学科创新能力。

2、在团队协作方面,学生通过分组完成纹样数据库建设、分镜脚本设计等任务,培养了沟通协调与资源整合能力。

3、从文化传承层面来看,90%以上的学生表示通过该项目深化了对《山海经》文化内涵的理解,其作品成功将“龙首鱼身”等传统造型转化为具有赛博朋克风格的数字形象,在抖音/B站等平台获得较高播放量,形成“Z世代”主动参与非遗传播的典型案例。

该模式不仅为高中美术教育提供了AI技术融合的创新范式,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年轻化传播。

四、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文化解构-人机共创-视听转译-文化传播”的跨学科项目框架,成功探索了AI技术与高中美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实现了《山海经》文化符号的数字化转译与动态传播,更在技术赋能中培养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数字创作能力与跨学科思维。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三方面局限:其一,课程实施依赖特定AI工具(如即梦 AI),需进一步探索多工具协同的教学可能性;其二,跨学科整合深度有待加强,未来可融入编程、交互设计等更多技术模块;其三,传统文化的在地性挖掘仍有提升空间,需结合地域非遗资源拓展创作题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南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周宪.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

[3]黄厚明. 《山海经》图像叙事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报告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5]韩冬.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