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寻乡土艺术密码:基于跨学科融合的非遗“农民画”创新教学实践

蔡飞鹰
  
百家媒体号
2024年78期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364400

摘要:在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非遗“农民画”承载着深厚乡土文化底蕴步入校园。本研究聚焦基于跨学科的非遗“农民画”教学策略,打破学科界限,整合艺术、历史、语文等多学科知识,探索其教学实践路径。通过剖析教学实例,阐述如何以跨学科手段激发学生对农民画的创作热情,提升文化理解与综合素养,为非遗传承与校园美育开拓新思路,让古老农民画在新时代校园绽放新活力,培育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力。

关键词:跨学科;小学美术;非遗农民画;教学策略;文化传承

非遗“农民画”作为民间艺术瑰宝,扎根乡土,以质朴笔触、绚丽色彩描绘乡村生活百态,是地域文化的生动写照。然而,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传统单一学科教学难以展现农民画全貌,易使学生对其理解流于表面。“跨学科”理念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良方,它打破艺术学科孤立藩篱,有机融合历史溯源、文学意境、科学配色等多元知识。将农民画引入课堂,借跨学科之力挖掘其内涵,既能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在传承非遗技艺同时,厚植学生乡土情怀,让传统农民画成为连接学生与本土文化的纽带,开启校园美育新征程。

一、学科交融:绘制多彩知识画卷

跨学科教学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农民画教学中,将美术与历史学科紧密结合,能为学生开启一扇洞察农民画发展历程的窗口。以陕西户县农民画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先讲解户县当地从农耕传统到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展示不同时期农具、服饰、节庆民俗图片。随后引入户县农民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画作中劳作场景、乡村集会画面如何反映时代特征,像画中老式织布机、集体劳动画面呈现出特定年代生产模式。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理解农民画创作根源,明白画作是农民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的载体,美术不再孤立,历史赋予其深度。

又如,融合语文知识,让学生为农民画作品配诗词、写故事。面对一幅展现丰收场景的农民画,学生联想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丰收喜悦的古诗词,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将诗意融入画作解读,再创作短文描绘画中农民忙碌、欢笑细节,用文字拓展画面意境。通过多学科交织,农民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在不同知识碰撞中全方位领略农民画魅力,提升综合审美与文化感知。

二、实践联动:激活乡土创作潜能

跨学科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结合科学与美术学科开展农民画色彩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作思维。教师讲解色彩混合原理,如三原色搭配衍生出间色知识后,引导学生探究农民画中大红大绿等鲜明配色背后科学依据,为何民间艺人偏爱这些高饱和度色彩组合营造热烈氛围。学生动手调配颜料,尝试不同比例色彩混合,运用到个人农民画创作中,创造独特视觉效果。

以学校与乡村文化站联合举办的“家乡新貌”农民画创作实践活动为实例,地理学科教师先带学生实地考察家乡自然风貌、新建基础设施,了解地形地貌对村落布局影响,从地理视角剖析家乡变化。回到课堂,美术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考察素材构思农民画,用画笔展现家乡新道路、新民居、生态农业景观等。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辅助学生利用绘图软件优化草图,搜集网络素材丰富画面细节。在跨学科实践推动下,学生创作热情高涨,作品既饱含乡土真情,又展现创新活力,真切诠释家乡发展,让农民画成为记录时代的鲜活载体。

三、文化传承:编织乡土情怀纽带

跨学科教学最终指向文化传承,让非遗农民画深植学生心灵。引入民俗学知识,挖掘农民画承载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民俗文化内涵。在教学端午主题农民画时,教师讲述端午起源、佩香囊、赛龙舟习俗演变,学生对照画作里形态各异的龙舟、色彩斑斓的香囊图案理解民俗细节,领悟农民画传递的文化祈愿。

在校园文化节“非遗传承小使者”评选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展示精湛农民画技艺,还要结合历史、文化学科知识,向全校讲述作品蕴含的乡土故事、传承意义。一位学生以家族传承打铁技艺为蓝本创作农民画,在展示中从历史角度介绍打铁业兴衰,阐述画作里熊熊炉火、坚毅铁匠形象寓意,言语间满是对先辈技艺、家乡文化的尊崇。这一活动通过跨学科整合,将农民画从艺术创作拓展为文化传播,学生在参与中成为乡土文化守护者,让非遗农民画代代相传,延续民族文化根脉。

综上,基于跨学科的非遗“农民画”教学策略打破传统桎梏,以多元融合激活课堂、赋能创作、传承文化。它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交织碰撞中深度领略农民画魅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在实践联动里唤醒乡土创作潜能,以画笔绘就家乡新篇。未来教育实践中,应持续深化跨学科应用,完善教学体系,汇聚各方力量,让农民画这一乡土艺术之光在校园永绽光芒,照亮学生成长之路,培育新时代文化传承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