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来宾市体育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张晓旗 王海怡
  
百家媒体号
2025年5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 546199

摘要:体育非遗作为民族文化活态载体,其旅游开发需兼顾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广西来宾市为样本,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价值评价模型,通过递阶结构量化本体价值、旅游支持力及综合效益三大维度。实证显示,来宾“金秀瑶族黄泥鼓舞”“武宣壮族师公舞”等项目在健身娱乐、游客体验及产业联动上优势显著,具备“非遗+康养”“非遗+赛事”融合开发潜力。该模型验证了区域性非遗资源转化的适用性,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用的决策范式。

关键词:体育非遗;旅游开发价值;层次分析法;来宾市;评价模型

引言

广西来宾市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坐拥“金秀瑶族黄泥鼓舞”“武宣壮族师公舞”等12项自治区级体育非遗项目,文化与旅游潜力亟待挖掘。传统开发模式存在三大痼疾:保护主体单一,过度依赖政府投入致民间参与缺位;开发路径趋同,因缺乏科学评估盲目跟风;效益评估片面,割裂非遗传承与产业联动协同。本研究创新性引入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项目本体价值、旅游支持力、综合效益三级评价体系,量化分析各项目核心优势,针对性提出差异化开发策略,破解资源错配难题。

一、理论框架与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通过递阶层次结构将体育非遗旅游开发决策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与指标层,借助专家两两比较与数学运算,将模糊的文化价值、开发条件等抽象判断转化为可量化的权重体系,破解传统定性评估的主观性难题。该方法在体育非遗开发中发挥三重核心价值:

价值量化方面,AHP将文化内涵、游客体验等软性指标转化为可对比的数值。例如,“传承人技艺纯熟度”经专家打分与计算后,被赋予0.12的量化系数,使不同非遗项目的技艺价值差异得以精准度量;“国家级非遗等级”因品牌背书效应显著,在“项目本体价值”维度中权重高达0.15,凸显官方认证对开发价值的杠杆作用。

路径优化以权重锚定非遗开发痛点:若“游客体验度”(0.11)高于“餐饮配套”(0.07),则聚焦AR场景升级而非商业扩建;若“动作复杂度”与“参与度”权重比1:0.8,则采取技艺保真+模块拆解策略。以金秀黄泥鼓舞为例,民宿权重0.08低于均值,需以“民宿+工坊”模式打造“住-学-创”空间,实现文化与接待效能双提升。

风险预警方面,一致性检验可识别“逻辑悖论”。若某项目历史价值评分超90分,但开发成本权重不足5%,则可能因过度强调文化保护而忽视商业可行性;若“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协议签署率”权重仅为0.09,则需警惕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的开发中断风险。

基于3-9-29级评价体系,该模型通过权重分配实现“文化价值-开发条件-经济回报”的动态平衡,为差异化开发提供数据锚点,助力体育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利用”。

二、来宾市体育非遗资源实证分析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对来宾市4项体育非遗项目的量化评估,揭示其核心矛盾并构建“来宾模式”,通过四维策略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平衡:

金秀瑶族黄泥鼓舞以国家级非遗身份领衔文化价值(0.78分),但受交通掣肘,旅游支持力仅0.52,游客转化率不足35%。策略以“非遗+康养”破局:依托圣堂山“天然氧吧”生态,开发“瑶药浴+黄泥鼓舞”疗愈产品,延长游客停留至6小时,拉动人均消费至850元;在盘王谷景区建主题民宿,推行传承人驻演与沉浸式手作体验,激活文化参与动能。

武宣壮族师公舞以赛事经济撬动文化IP价值(综合效益0.65分,产业带动权重0.12居首),借势七星湖水上运动基地区位优势,构建“赛事-非遗-产业”联动体系:在皮划艇赛事中植入“师公舞水上展演”,将武术动作与划桨姿态融合创新;打造“北斗七星阵”纹样联名运动装备,赋能文创溢价;以“企业冠名+社区参演+政策补贴”三角机制,推动传承人收入跃升200%,破解展演成本倒挂困局。

忻城壮族歌圩以教育赋能打破代际传承困局(本体价值0.62分,低于均值,传承人仅存3人且均龄68岁)。策略锚定“非遗+研学”生态重构:通过与高校共建古壮字解码实验室、在土司古城景区植入AR山歌擂台交互装置、联动县域中小学开设“山歌第二课堂”三线并进,形成“高校-景区-校园”传承链,推动青年游客参与度升至45%,培育“00后”传承人梯队,阻断“人走艺绝”风险。

象州舞春牛以数字技术激活农耕文化基因(本体价值0.49分,符号价值突出但传播半径受限)。策略构建“虚实共生”传承体系:通过区块链技术生成“数字春牛”虚拟形象IP,开发耕作场景NFT数字藏品;搭建“云上农耕博物馆”3D交互平台,复原二十四节气农事全流程;联动头部电商打造“非遗农礼”订阅制文创礼盒,借力直播电商实现县域IP向全国流量池跃迁,破壁文化传播次元。

此四维策略通过“文化价值转化-产业生态构建-代际传承破局-数字技术赋能”闭环,为体育非遗旅游开发提供可复制的“来宾模式”。

三、模型优化与推广路径

为破解非遗项目“静态保护”与“动态开发”失衡难题,来宾市构建“动态权重-区域协同-风险控制”三位一体保障机制,推动非遗旅游从资源型开发向生态型运营跃迁。

非遗保护构建“三阶-权重-适配”动态模型:萌芽期(如忻城歌圩)将“传承人培养”“社区参与”权重提至35%,设2万元/年津贴及展演积分制,激活代际传承;成长期(如武宣师公舞)强化“游客满意度”“基建配套”至40%,建主题驿站融合展演食宿;成熟期(如金秀黄泥鼓舞)聚焦“品牌溢价”至45%,推“瑶药+非遗研学”高端线,客单价飙升280%。

基于“两江一山一中心”生态脉络,打造四大非遗特色走廊:红水河走廊以忻城土司古城为核,复原壮锦、山歌、铜鼓沉浸场景,推出“一日千年”研学;黔江走廊融合武宣赛事与象州温泉,打造“水上非遗+温泉疗愈”套餐;大瑶山走廊借圣堂山生态,建瑶药园与“非遗瑜伽”基地;桂中走廊以数字馆为枢纽,上线非遗元宇宙,贯通AR导览与数字藏品交易。

构建“法律-资金-技术”非遗保障铁三角:法律修订《来宾非遗条例》,明晰政企社三方权责,对擅自篡改非遗者处营收3倍重罚;资金设2000万元专项基金,按1:1配套扶持国省级项目,收益反哺传承人;技术引入区块链确权,发行黄泥鼓舞等NFT藏品溢价620%,筑牢数据库安全防火墙。

该体系通过“精准施策-空间重构-风险兜底”的闭环设计,为非遗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来宾范式”。

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体育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来宾市非遗资源的差异化开发路径。实证表明,金秀瑶族黄泥鼓舞等项目具备打造国家级非遗旅游示范基地的潜力,而忻城壮族歌圩需优先解决传承断代问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模型在跨境非遗合作(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卢新新.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评价与开发研究[J].江苏商论, 2024(7):57-60.

[2]金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象山县海洋渔文化为例[D].宁波大学,2022.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S202411546103);2023年来宾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23LBZS029);2024年度校级教师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XKS2024YB05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