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备教学评”一体化在跨学科融合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以思想政治与信息技术项目化教学为例
摘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这表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朝着综合化与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以反映数字时代的正确育人方向。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与思想政治学科相结合,开展以思想政治为知识背景的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理念已在各阶段学校中普及。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将备课环节融入整体教学工作中,实施“备教学评”一体化的跨学科教学。
关键词:跨学科;思想政治;信息技术;备教学评
引言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网络使用中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需将“备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理念融入跨学科教学中,实现全过程育人,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本文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为例,探讨“备教学评”一体化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备课工作,制定跨学科教学内容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在备课、教学和作业设计三个环节中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构建学科间的知识桥梁,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技术应用的方向,实现思想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还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客观发展规律,确保跨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项目紧密贴合实际学情,并设计以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基础性与拓展性作业,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
例如,在第一单元项目一《探秘鸟类研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鸟类保护引出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融入学生的项目学习中,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信息技术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信息采集与归纳过程中避免对鸟类和植被的伤害。在备课时,教师可将保护动物的警示牌置于PPT课件的每一页右上角,贯穿学习项目的内容、目标、指引与总结,时刻提醒学生观察自然但不破坏自然。此外,教师还需将数据采集过程纳入课件,如图像采集、动态采集、红外线采集等,让学生了解各种信息技术采集方法,在不干扰鸟类栖息环境的前提下完成任务。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跨学科教学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1]。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时代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跨学科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在大多数高中的微机教室中,配备有多台电脑和投影仪等设备,信息技术教师可借助这些设备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提升课堂体验。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可融入思想政治知识点,使思想政治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第二单元项目四《认识智能停车场中的数据处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构建停车场管理情境,利用投影仪在教室四周投射停车场画面,并将学生的电脑画面变为监控录像,组织学生从停车管理员的视角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知识链接》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多种数据采集形式,教师需告诫学生数据采集的途径与方式必须合法合规,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在表格中提到的“网络爬虫”技术,教师需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如“网络爬虫是一种自动抓取万维网信息的程序或脚本,其功能强大,但仅能用于合法搜索,利用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人终将受到法律制裁。”以此教导学生,任何技术都有利有弊,正确使用才能造福社会。
三、培养学习习惯,促进跨学科知识吸收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完成学习项目的效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在脱离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作为学习的组织者、观察者和支持者,协同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支持。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项目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帮助学生更快地吸收思想政治知识,领悟道德要点,自觉规范言行,增强网络防范意识。
例如,在第四单元项目九《了解手写数字识别》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向学生讲解人工智能的概念、原理、用途及影响。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单元挑战部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在讲解人工智能的影响时,教师可融入思想政治内容,分析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从道德角度探讨其潜在风险。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环保、救灾等领域的应用,旨在促进社会发展,帮助困难群体;然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可能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使用取决于人的意图,只有以善意为出发点,才能确保技术应用的正面效果。
四、制定评价体系,完善跨学科教学策略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学科教学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将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还需融入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考察,全方位评价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此外,教师还需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举一反三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第二单元项目四的评价为例,教师可在下课前组织学生完成随堂练习,考察学生对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的掌握情况,并在练习中加入多个案例,以判断题的形式让学生判断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是否合法合规。例如,入侵停车场监控画面、篡改监控内容、恶意修改数据真实性等行为,教师需引导学生明确法律界限,增强其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备教学评”一体化已成为开展高中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跨学科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强调提升教师全过程教学质量与学生全过程学习效果,能够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功能。为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重视备课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促使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鑫.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2):38-41.
[2]杜淑红.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备教学评一体化”闭环操作路径探析——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24,(07):58-60.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政治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23-153)的研究成果。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