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王键
  
百家媒体号
2025年50期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天桥岭中学 1332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跨学科融合是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之间开展跨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立足于两者融合的必要性、融合的途径和手段、融合的实施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运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从而发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整理与收纳”劳动任务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信息素养,从而使学生形成日常行为规范,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初中劳动教育;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

一、引言

新时代的教育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将劳动课单设,并且采用“整理与收纳”作为该课程的基础组织单位来开展教学,“整理与收纳”属于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中的一项内容,重点在教会学生掌握日常基本生活需要进行的一系列动作、行为或过程,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习惯[1]。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下,教育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

二、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

(一)顺应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目前,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和融通。跨学科融合破除了学科壁垒,让学生能从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把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符合教育改革跨学科要求,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

(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学生的必备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劳动“整理与收纳”的任务群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资料、设计方案、成果展示,增强信息收集、处理及运用的能力;此外,跨学科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养[3]。

三、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融合设计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技能目标(例如,学习将物品按照衣物类、工具类、药品类分类归置)又要考虑到信息技术相关目标(例如:学习用绘图软件设计收纳方案、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整理过程)。在“卧室整理”教学环节中,可以确立目标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分析卧室的空间布局,设计出合理的设计收纳方案,并且通过拍摄视频呈现整理结果,并能熟练操作各类物品的整理收纳方式。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1.结合数字化资源:收集整理与整理收纳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数字化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或者微课,通过播放专业收纳师的整理收纳的视频,使学生可以直观看到不同场景下对于整个场景的收纳和整理;利用动画演示的空间规划原理,让学生理解空间应该如何合理的使用。

2.开发跨学科主题项目:围绕“整理与收纳”的主题,设计“智能家居收纳系统设计”项目。项目设计包括:要求学生在劳动、信息技术和数学等学科中综合使用相关知识,设计并制作出一个简易的智能家居收纳模型的过程,即相关技能的学习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应用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在线上学习平台上发布预习资料,整理收纳知识讲解视频及案例图片等,学生可以事先进行学习。上课时教师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下课后布置网上作业,在网上批改反馈,如“书包整理”,可先让学生在网上观看整理书包方法的视频,到校上课操作,完成后把拍好的书包放好图片传到网上,由教师批阅并提出建议等。

2.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创建富有情境感、沉浸式的场景;用空间组词、物品分类、生活实景还原的方式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下完成任务操作。通过VR技术搭建不同的家居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进行空间规划和收纳物品摆放;再通过AR技术将学生的收纳方案投射到真实的空间场景之中,呈现收纳效果。

3.小组合作与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在布置“班级图书角整理与数字化管理”的项目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分好组的任务分工来分摊任务,有的分到任务是图书分类整理,有的负责用信息技术设计图书借阅管理系统,还有的则是让它们负责做出相关的宣传海报,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小组合作以及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多元化评价主体:采取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情况、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学生根据自评表填写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心得和收获;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打分,针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作出评价;学生家长还可以对孩子的家庭劳动情况进行评价。

2.多维度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生对于整理收纳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外,还要评价他们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学习态度、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有没有体现出创新意识等内容;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收纳方案是否合理实用,还要考虑学生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以及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表现。

3.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对过程性评价来讲,记载下学生平时课上能够做到的状态,以及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的表现等,给学生给出的过程性评语评价,是真正根据平时学生的表现对学生打分,增加学生体验感、认可度、认知度等。同时也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比如用学生的整理收纳作品或项目成果报告来评定学生活动情况。

四、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某初中的劳动课程中,开展了“我的创意书桌”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该课程面向初一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将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融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教师在平台上上传提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查找优秀的书桌整理案例图片或视频,并让其学习一些有关整理收纳的基本知识以及用PPT画图软件或绘图APP等方法将自己的整理思路表达出来。学生分别成立若干个小组,之后各个小组各自确定初始的设计方案。

2.课堂教学:

知识讲解与示范:通过课件介绍了书桌整理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包括分类存放、空余的空间如何利用等,老师亲自动手给学生做示范;再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用绘图软件,怎样更好地优化书桌整理方案进行操作指导。

小组合作与实践:整理好自己小组内的书桌,在整理的过程当中,通过信息技术对整理的过程进行记录,拍成照片或录像,及时地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互相协商解决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学习。

成果展示与评价:每个组在经过了看书、汇报后,还在会上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小组书桌的整理方案、效果等,其他组也提出了相关问题,以及教师做总结性的点评,在整理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及创新性等方面做出全面的评定,并给与相关建议。

(三)实践效果

结合此次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活动来看,学生对于“整理与收纳”的“整理与收纳”课程非常感兴趣,并且主动性高;学生们能够用正确的技巧、方法正确地整理书桌和课本以及工作簿,并且懂得如何在空间中高效地安放物体;大部分学生会借助各类绘图软件设计一些简单的收纳方案,并且可以熟练运用拍摄、视频编辑等技能来完成对整个整理过程的记录;与此同时,在此次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均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们养成好的习惯并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五、结论

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是劳动教育与时俱进、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之举,而将二者的融合实施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采取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方式才能使劳动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变得更好,实现初中生劳动技能、信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力度、研制课程资源、开展分层教学以及改善学校硬件建设等方面努力是可以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的,并最终使其互相融合发展。相信将来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初中劳动“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也将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臣之,孙刚成.跨学科课程:内涵、类型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9):62-68.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2):5-13.

本文系延边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初中日常生活劳动类项目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YBYL65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