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方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实践

李英
  
百家媒体号
2025年49期
西安市阎良区武屯御宝小学 710089

摘要:本文聚焦于项目式学习视角下地方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课的融合实践,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化设计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内容。研究从项目主题选择、课程资源整合、学习过程设计及评价体系构建四个维度展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探究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引领的转变。实践表明,项目式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情感认同,促进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小学思政课;融合实践

一、项目主题选择: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转化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化转化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以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单元中涉及革命历史教育内容,但教材文本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具象化呈现。项目式学习需从地方红色资源中提炼主题,如某地曾是革命根据地,可设计“红色记忆寻访”项目,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口述史采集等方式,挖掘本地革命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故事与精神内涵。

项目主题需兼顾历史真实性与教育适切性。例如,在某地革命纪念馆中,陈列着革命时期使用的农具与武器,这些实物可转化为“红色劳动工具背后的故事”项目主题,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理解革命年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精神动力。项目主题的选择需避免宏大叙事,转而聚焦微观视角,如“一封家书里的家国情怀”“战地医院里的生死抉择”等,通过具体场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二、课程资源整合:跨学科视角下的红色文化重构

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需突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融合。以语文学科为例,人教部编版教材中收录了《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红色经典课文,但传统教学多侧重于语言分析,忽视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项目式学习可将语文课文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结合,设计“红色经典多维解读”项目。例如,学生可通过绘制课文故事发生地的地理示意图,分析革命斗争的地缘优势;或以戏剧形式再现课文情节,体会人物心理与情感冲突。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某地革命纪念馆开发了虚拟展厅,学生可通过 VR 设备“走进”历史场景,观察革命旧址的建筑结构、陈列物品的细节特征。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弥补实地考察的时空限制,同时为后续的项目探究提供素材。例如,学生在虚拟展厅中发现某件文物缺乏文字说明,可将其转化为“文物背后的故事”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档案、访谈专家等方式补充信息。

三、学习过程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以“红色记忆寻访”项目为例,学生需经历“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地调研—成果展示”四个阶段。在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结合地方红色资源,提出“为什么本地会成为革命根据地?”“革命斗争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等问题。方案设计阶段需强调可行性,如学生需规划调研路线、设计访谈提纲、准备记录工具等。

协作探究是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特征。在“红色劳动工具背后的故事”项目中,学生可分组承担不同任务:一组负责实地测量工具尺寸,绘制三维模型;一组负责采访当地老人,记录工具使用场景;另一组则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工具与革命生产的关系。各小组需定期召开“项目研讨会”,分享进展、协调分工、解决冲突。这种协作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促进了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成果展示阶段需注重多元表达。学生可通过制作纪录片、设计主题展览、编写绘本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例如,某小组以“战地医院里的生死抉择”为主题,创作了连环画,并配以文字说明与背景音乐。这种艺术化表达不仅深化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也提升了其审美素养。

四、评价体系构建: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性评价

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转向过程性评价。评价维度可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在知识掌握方面,可通过“红色文化知识竞赛”“革命历史时间轴绘制”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的认知深度。能力发展方面,需关注学生的信息搜集、分析、整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能力。例如,在“红色记忆寻访”项目中,学生需提交调研报告、访谈记录、数据分析等过程性材料,作为能力评价的依据。

情感态度评价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核心目标。可通过“红色文化日记”“角色扮演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记录项目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例如,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在采访老红军时,他讲述的战斗经历让我感到震撼,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种情感表达体现了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价值。评价主体需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应引入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社区专家的参与。

五、实践反思:挑战与突破

项目式学习在地方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课融合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教师需具备跨学科教学能力与项目设计能力。传统思政课教师多擅长理论讲授,对项目式学习的操作流程与评价方法较为陌生。其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平衡历史真实性与教育适切性。部分革命历史事件涉及暴力、牺牲等敏感内容,需谨慎处理,避免对学生造成心理冲击。

突破挑战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发展与资源建设。学校可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校本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项目式学习能力。同时,需建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库,整合文本、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源,为教师提供教学支持。例如,某地教育局联合纪念馆、档案馆,开发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包”,包含教学课件、活动方案、评价量表等,为项目式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便利。

六、结语

项目式学习为地方红色文化与小学思政课的融合提供了新路径。通过主题化、跨学科、协作式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红色文化知识,更能在情感体验与价值认同中实现精神成长。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项目式学习的本土化实践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于丽平 .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体系:意义、现状与策略 [J].现代教育 ,2024,(05):40-44.

[2] 邢春梅 .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J]. 新智慧 ,2023,(10):39-41.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