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幼儿园教育评估中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王陆薇
  
百家媒体号
2025年56期
包头市青山区一机集团第二幼儿园 014030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质量提升与儿童发展本位理念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评估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愈加受到关注。本文基于对当前幼儿园评价实践的现状分析,探讨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内涵特征与相互关系,并从目标一体化、工具匹配化、主体多元化与机制制度化等方面提出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以期为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协同机制;教育质量

引言

随着学前教育日益规范,教育评价成为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当前实践中终结性评价侧重结果,忽视过程,过程性评价则缺乏系统归纳与有效反馈,二者未形成协同,难以支持教育优化与幼儿全面发展。为提升评价效能,需从功能定位、内容整合、实施方式等方面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协同机制,实现共进互补、闭环反馈的系统化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定位与协同价值

幼儿园教育评价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支持教师成长与园所质量提升。在这一目标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形成互为支撑的协同关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与成长轨迹,强调动态观察与即时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育的适宜性与针对性。终结性评价则聚焦阶段成果,总结幼儿发展、教师教学与园所执行情况,为管理决策和家园沟通提供数据支持。两者功能不同但并非对立,过程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提供丰富资料,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提供目标导向和标准参考。若在目标设定、信息共享、价值取向等方面实现协同联动,将构建起动态与静态结合、定性与定量互补、个体与群体兼顾的多维评价体系,为提升幼儿教育质量提供科学支撑。

二、当前幼儿园教育评价中协同实施的困境分析

尽管理论上已达成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融合的共识,实际操作中仍面临多重困境。一是评价观念滞后,部分教师与管理者仍将评价等同于结果汇报,导致终结性评价过度使用,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二是缺乏统一的评价工具与指标体系,教师操作中难以积累系统数据,影响评价的有效性与共享性。三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缺乏对过程性评价所需观察、记录、分析技能的系统培训,导致评价质量不高。四是任务繁重使教师无力深入实施评价,形成“过程做不到、终结走过场”的局面。要推动两类评价协同发展,需从观念转变、制度设计、工具配备与能力建设等方面系统推进,实现评价体系的科学转型。

三、协同机制构建的目标路径与操作策略

要实现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协同发展,需构建系统协调、功能互补的机制,推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深度融合。首先,应明确两种评价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共通性与功能互补关系,推动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与发展目标时将二者统筹考虑,形成“过程引导—结果检验”的双向循环机制。其次,应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南》的发展领域分类,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设定分层次、可操作、可追踪的指标,贯穿日常活动记录、个别观察档案与阶段性汇报,确保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在内容维度上的一致性与衔接性。在技术操作层面,可构建基于数字化平台的“成长记录系统”,整合教师日常观察记录、家长反馈、幼儿作品等多元数据,自动生成周期性分析报告,为终结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实现评价信息的共享与积累。同时,在评价主体构成上,应构建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结构,在教师主导的同时融入家长的观察与幼儿的自我表达,使评价过程更具真实性与参与性。教师可通过家访记录、亲子作业、口头访谈等方式了解幼儿多样化表现,而幼儿也可通过“成长故事”“作品讲解”等形式表达自我,增强评价的儿童立场与主体意识。此外,还需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通过培训、教研、实践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其在数据解读与教育调适中的专业判断,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评估一体化。

四、协同机制运行中的质量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机制,仅靠制度与工具并不足够,更关键的是构建起持续运行与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在园所层面应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测小组,负责评价机制的运行督导与效果评估,定期开展质量审查与调整优化,确保评价标准执行的规范性与反馈机制的及时性。通过周期性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对过程性记录与终结性汇报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评估过程中的偏差与盲点,并给予改进建议。同时,需加强家园共育机制的建设,建立起稳定的信息传递与情感沟通渠道,使家长不仅是评价的受访者,更是积极参与者与教育合作者,增强协同机制的社会支持度与家庭连通度。此外,为保证评价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引导,推动区域层面的评价标准研究、平台开发与成果推广,构建基于区域教研网络的教师协同成长机制,提升整体专业水平。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评价的智能化与精准化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辅助判断等手段,能更高效实现评价内容的整合、过程的动态追踪与结果的多维呈现。最终实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从“并存”到“协同”的转变,为幼儿园教育质量提供系统支撑。

五、结语

教育评价不应是静态的终点,更应是动态的起点。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协同,不仅是一种技术路径的优化,更是对幼儿发展观与教育价值观的深度回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唯有将关注儿童发展的“过程之美”与检验教育成果的“终点之实”融为一体,构建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协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与发展价值。未来的评价机制应不断向融合化、智能化与个性化方向演进,不断丰富评价维度与提升实施效能,使每一位幼儿在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晓穗 , 杨鹏燕 . 幼儿园自我评估的政策历程、现实困境与应然定位[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38(06):53-59.

[2] 王咪咪 . 幼儿园前书写与小学书写习惯衔接培养策略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9):83-85.

[3] 陈伦超 , 王亚馨 , 李传英 . 基于 CIPP 理论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J]. 民族教育研究 ,2024,35(03):137-14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