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开展“世界文学名著”整本书阅读

岑春明
  
百家媒体号
2023年10期
茂名市电白区七迳镇尼乔小学 525030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知识经验、审美感受、思想启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整本书阅读课具有丰富且多样的内涵,其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等综合素养。教、学、评的一致性,为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向深度学习迈进提供了一条重要实践路径。整本书阅读课程应强调整体性,探究性与引领性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升,实现“学而思”,“思而不惑”的学习效果。本文基于教学评一致性,以世界文学名著《十万个为什么》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整本书阅读课型中的分享延伸课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以期更好地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向前推进。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世界文学名著; 整本书阅读 ;深度学习

整本书阅读主要集中于课外阅读,在课堂教学内容受限的情况下,怎样促使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教、学、评的一致性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强调在目标的驱动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效果的评价始终保持一致。这一目标前置,目标主导的教学理念,对解决目前整本书读书课堂教学分散,效率低,针对性不强问题有重要帮助。因此,本文以“世界文学名著”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评一致性情况下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更自觉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来,对今后的写作或其他方面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世界文学名著《十万个为什么》的基本概况

《十万个为什么》是教育部门指定的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作者是苏联科普作家、文学作家——米·伊林。他擅长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用生动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十万个为什么》所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既有科学道理又充满智慧,既给了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也使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锻炼机会,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意识,提高其科学素养,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在整本书阅读分享延伸课中落实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

分享交流的过程恰恰是思维的碰撞,这一过程产生了奇妙的思想对撞、创意与理念的相互振作,从而使学生对阅读的感受能力不断增强。以此带动人文素养,审美精神和生命感受等方面的优质生长,最大限度地发挥读书效能。要想真正理解一部书的意义,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并不能抓住文本深层的内蕴。只有对作品内容与形式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经过分析,欣赏,评价,探讨才有可能向纵深方向发展。整本书阅读分享课是给学生构筑话语自由的舞台,在这里,我们可以交流读书的体验、聆听别人的思考、感悟另一种思考。这里闪现着思想的火花,同学们深入,充分,广泛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生成更加多元,深刻,综合的阅读感受和阅读体验,由此加深理解作品,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均可提高。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设置阅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拓宽思路,学会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在《十万个为什么》分享课中,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如果我是本书的作者,我将怎样写?”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探索热情。在此环节中,通过提问形式创设多种情景吸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这样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共情能力。如果学生想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那么就是必须对整个名著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理解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同学们把名著再梳理一遍,又要让同学们参与到他们在这趟的心之旅中的真切体验中来。它是学生思维的结晶,更是知识积累的源泉,只有将它们联系起来学习才会更深刻、更有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不同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经典。同时,还可拓展学生视野,拓宽思路,激发想象力,对于文本的认识进入了更深的层次,阅读理解力随之增强。

阅读问题布置应梯度合理、分层分级。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老师又能抛下阅读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触发他们更深一步的思考。可以选取《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式阅读,如“为什么啤酒会咝咝作响,并且起泡沫?”“有没有透明地铁?””为什么面包心里都是小孔?”“炉子里的火能够使人暖和,皮袄为什么也能使人暖和呢?”"为什么熨呢子衣服要垫一块湿布?"通过这些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情境之中,从而引发了他们对于生活世界的观察及感悟,并将其作为学习知识的线索。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但是又不仅仅限于文本,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身份与书籍中的角色进行了一次宝贵的对话以及思想的撞击。这类分析型阅读工具使用后,促进了学生对书中人物宝贵精神品质的掌握,也促进了学生对自己长处和短处的反思,达到了经典阅读中道德引领、潜移默化的效果、生动可感知地实现德育目的和人文素养。学生阅读思维逐渐从浅层向深层转变,从初级阅读向高阶阅读转变,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激发了阅读兴趣。

当然,在分享延伸课堂中,教师要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贯穿整个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学分享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分享,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讨论中来;交流环节中要关注学生们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知识后是否愿意再去尝试更多新东西;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从而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水平。对于评价,要坚持从“内容+方法”和“形式+效果”等多个角度来评判,以促进教学效果最大化。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发展进行全面考核。最终达到让每个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都得到充分而有效的锻炼,通过不断训练,掌握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自主探究精神以及合作意识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分享延伸课教学中要根据阅读书本使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本阅读课堂效率,使学生在高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较快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莉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探析[J].读与写:上旬, 2019(5):2.

[2]杨娟.与书同行 拓展海读——整本书阅读与课内外"海量阅读"的结合[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八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2019.

[3]倪江.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以《哈姆莱特》整书项目化阅读课型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8(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