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
摘要: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是新课程的时候。根据“立德树人”的原则,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希望能从新的角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参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初中生必修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指导,培养初中生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在新课标视野下,以“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德育与法制教育模式,其在德育与法制教育中的“家校共育”模式,是德育与法制教育的“家校共育”模式。目前,在中学德育和法制课中,家校共育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家校共育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要准确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背景进行细致的分析,对家校共育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使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落地”,走得更深、更实、更深。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家校共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而学校与家庭也成为了对学生健康成长、综合全面发展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入我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的质量有好有坏,良莠不齐,这对于判断能力、自制力等方面还比较缺乏的中学生而言,是非常容易被这些信息所影响的。这对目前的中学道德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拓宽道德教育的领域,深入探讨更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家校合作模式是一个突破口。
一、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的背景
(一)小学生道德素养失衡
在新课程标准下,核心就是“百育德为先,育人为本”,而在小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毋庸置疑,近几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很不乐意而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小学生随意吐痰、说脏话等不文明的习惯养成不佳,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小学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切实加强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小学家庭教育的针对性,成为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加强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环境建设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二)德育教育模式及方法守旧
从新课程标准的形式来看,很明显,道德形成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传统的、单一、保守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的需要,更不能达到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德育目的。现在教育方式有各种“惩罚”和奖励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尤其是各班的班主任、家长,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道德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新课标背景下,家校共育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引发全国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热议、热学。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多种建议,比如:注重案例教学、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等。本文结合本校的一些科研课程,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国内同行探讨。
对对初中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目前国际上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家校共育”,因此,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引入“家校共育”是一种很有意义和很有价值的做法。首先,基于新课标下,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引入“家校共育”,以提高学生对“家校”的学习兴趣,使“家校”的道德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长期以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都是以课堂为主要内容,教师作为主要的授课主体,而学生则是在被动的状态下,这样会在无形中降低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将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用生活中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家校共育,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家长和老师之间多渠道、多角度的交流,从中获得有用的教育资讯,一起针对学生的问题,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在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识内化到了学生的心里,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进而升华到了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上,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管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能指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在这样的共育中,学生的道德观念也会被夯实,并体现在行动上,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新课标下家校共育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
(一)借助各种信息手段,拓展和畅通家校共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快速和方便。教师擅长利用新型媒体,并采用一定的技术支持,构建出一条有效的家校合育渠道。例如,可以通过创建校园网,或者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来强化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老师们利用新媒体搭建的渠道,对家长们进行了积极的宣传,让他们了解到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了解了家校共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到了家长们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与特定的教学需要相结合,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来发布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实践作业,同时还需要家长们配合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同时还可以鼓励家长们利用视频、图片或者文字来记录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与心得,并将这一资料上传到班级的微信群中,以便老师和其他家长们可以观摩学习与分享。每月“榜样家庭”、“好青年”、“班级之星”的评选,鼓励家长和学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入家长课堂
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共育,可以有效地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仅是儿童的陪伴者,更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肩负着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并有义务将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进行培养。“家长课堂”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双向、互动的“快车”。
把立德树人这一基本任务落实到实处,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更好的培养,更好的引导,更好的影响,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比如:一位学生母亲通过一场法制教育活动,以一种接近生活的形式,引导孩子们走近《宪法》,让孩子们认识到《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一位同学的父母,为了反映一个社会问题:汽车不能乱停放,造成交通拥堵,甚至造成交通事故,拍了一部短片《车不能乱停放,给你我他》;XX班的母亲则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诚信,不守信的危害,以及在金融生活中的信用以及怎样积累金融信用。家长们在进入教室的同时,也将优良的品德与行为习性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家校齐心,教室更有生气。在丰富多彩的教室里,“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学生们坐得笔直,与学生们积极交流,并积极解答疑问,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不管是站在第一线的讲台上,还是借助科技云课堂的力量,家长课堂都在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健康的审美追求,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他们进行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育他们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结语
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将家校共育融入并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家校共育的品质,还可以在家长的积极参与中,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孩子们一起成长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所以,教师要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明确家校共育的具体目标、计划,让家长们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教师在积极地开展各种家校合育的活动时,可以让家园共育的机会越来越多,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将家校共育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进而提高家校共育的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德育水平,让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得到提高,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王会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初中法治课的教学模式[J].天津教育(中、下旬刊),2019(20):123-124.
[2]林良水.情境教学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措施探究——以七上《爱在家人间》为例[J].考试周刊,2022(16):147-150.
[3]何文杰.谈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90):128.
[4]黄晓祥. 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初探[J]. 新智慧,2019(24):48.
[5]戈佩玉.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以九年级《共筑生命家园》为例[J]. 孩子,2021(24):232-234.
[6]邵晓民. 新课标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初探[J]. 电脑校园,2020(8):6792-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