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天蓝探索课程
——校本课程再升级
社会是另一个重要的学校和课堂,生活是另一种重要的课程和教材,实践是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沿革、古建筑物、美食小吃和未来发展等信息,追寻先人足迹,探寻家乡传统文化,感受渔风新韵,我们采用整体式开发探索课程。
一、海洋探秘
(一)探课行
为了使学生对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以家乡发展为荣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使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意识、树立创造性人格,我们决定以“探课行”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为了揭开海洋生物的神秘面纱,孩子们通过自主选择自己兴趣的海洋生物,通过细致观察,去了解这种海鲜的外形特点;搜集资料,了解它的生活习性、生长环境、种群和营养价值;现场访谈,了解海鲜市场买卖;采访船长,了解海鲜产量的变化,搜集资料探究原因等方式去感受,去实践。通过实践体验,烧制海鲜,品尝海鲜等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公民自豪感、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家收获颇多。
第一步,探课行前思。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在探课实践活动之前,由组长召集组员探讨本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如有的想:山粉圆是怎么制作的?墨鱼和鱿鱼有什么区别?有的想:现在渔民的捕鱼方式是怎么样的?怎样为家乡设计一条旅游攻略?这些学生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是他们实践活动的方向,让活动有的放矢,同时激发了他们探索的主动性。
第二步,探课行中思,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行与思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如制作山粉圆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水和山粉的比例是个问题。海鲜摊上为什么使用水泵?怎么样挑螃蟹?如何快速剥虾姑?为什么有些老物件会消失?等产生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又将引领学生进入深一层的探究。
第三步,探课行后思。脚步不停,思考不止。即使探课行动接近尾声,我们要求学生们思考不能停,活动结束后要小组汇聚谈谈本次活动的启发和思考。比如肉羹探课组提出:如果不是用地瓜粉,那这个肉羹的口感是不是会发生改变?黄鱼探课组提出:其他海域的黄鱼又是什么境况?这些思考又将开启下一次探课行动。
(二)研海学
通过对家乡最常见海洋事物的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新事物的热情,让科学素养落地生根。
海洋中充满了千奇百怪可供学生探求的问题,如随处可见的岩石、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平稳航行的渔船、风雨不侵的石屋,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通过实验,让学生用粗浅知识解释周围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结合家乡的海洋资源,让科学回归学生的生活,让科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如:学习了科学《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队员们知道了,在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而且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石塘渔船材料以钢铁为主,虽然钢铁很重,但渔船造的像个很大的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于是,队员们就在想,什么形状的船能承载更多的货物?在波涛汹涌的海上航行时怎样才能增加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老师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从选择制船材料,设计船的形状,制作载重量大船,测试船的载重能力分析讨论,重新设计和制作,使学生认识到要想船的载重量大,就要求浮力大,因此船体要做的宽大,有助于提高浮力;船的高度必须高,且船沿的高度要一致。
二、文化寻根
以文化寻根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过的情感,引领其成长为有高远理想、完善人格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孩子,如果对生养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基本的认识,又怎能建立起对家乡的感情呢?通过对石塘文化的探寻,使学生初步学会实地调查与访问的研究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他们对社会、对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把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内涵,升华为道德行为。
(一)民俗文化
例如:石塘七夕的百年古风小人节,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我们石塘小学也被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为了传承与发扬石塘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小人节为抓手,通过采访民间艺人许彩娥,聆听陈其富的海山讲座外,并把他们请进校园,与孩子们亲密接触,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在学习中、实践中快乐成长。
(二)美食文化
石塘的美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味的悠久区域文化,是石塘人民在生产和生活时间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地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寻找石塘美食,制作美食、品尝美食等探索石塘的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