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壮族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美术综合性实践课融合的启示
文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壮族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正逐渐淡化,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认识、学习和发扬壮族传统文化,提升对文化之美的鉴赏能力,在语文和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有关的壮族传统文化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美术;教育;综合性实践;传统文化;壮族文化
前言: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在学校里把民族文化融合进了我们的语文及美术课堂,让学生们在收集、整理、观看、阅读、写作等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了民族文化优秀,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的热爱,进而达到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推广,特别是在当代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广泛性,便捷性方面,无疑会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和推广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在语文教学和美术综合性实践中融入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将壮族的优良传统文化融合到到教学中,让同学们能够切实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从而激起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喜爱从而增进同学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亲近感、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对故乡的山川、文化、文学艺术产生深厚的感情,从而把这种感情融合到自己的心灵深处,为自己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扎实的、深厚的心理基础。
民族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壮族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目前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背景,老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本学科的特色,导入具有丰富内涵和特色的壮族文化知识点,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探讨和交流。如语文课堂可以将壮族传统服饰、三月三传统节日,壮族民间故事等,在课堂上通过手抄报、话剧等形式,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民族文化融入一体。而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老师在课堂上用实物向同学们讲解壮族的五色糯米饭、糯米饭粘画、手工艺品——壮锦和绣球、制作铜鼓,并通过重复的壮族图案绘画练习,使他们既能掌握壮族的文化,又能认识五色糯米饭的由来制作,认识壮锦、绣球等民族手工艺品。壮族文化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发展,树立民族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壮族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将壮族的民间故事、三月三传统节日风俗等融入语文学科中进行教学。
首先了解三月三的由来:从史书记载来看,壮族的三月三是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活动的延续,也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与发展。它还起源于古代的壮族农耕文化,是壮族人民为祈求丰收和平安而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举行的自然祭祀活动。这个节日最初被称为“祭龙节”,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壮族三月三”。
接着壮族三月三的风俗:对唱山歌、和抛绣球定情是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男女青年通过集体对唱山歌来增进了解、表达情感;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姑娘就会将绣球抛给心仪的小伙子作为定情信物。准备五色糯米饭进行祭祀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这种食物不仅是平安吉祥的象征,还可以保佑家族人丁兴旺。
此外还有碰彩蛋等娱乐活动以及举行各种比赛如射箭、赛马等来庆祝这个节日。在课堂上或社会实践中通过欣赏、吟唱等方式感受“三月三”传统节日的,使学生能够对壮族地区的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验。
2.创设壮族文化教学的课堂环境。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壮绣、壮锦等传统手工艺品,安排壮族经典音乐欣赏等,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氛围。
3.组织主题研究和展示活动。通过主题研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壮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壮族地区优秀相关民俗民族文化展览,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凝聚力。
课程教学过程:老师和同学们可以一起穿着壮族服饰给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或播放壮族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还可以播放摇滚版进行对比以及让学生了解到艺术的多样化),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民间故事。)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老师讲壮乡民间刘三姐的民间故事。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使壮族文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亲身体验,从而培养孩子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让他们在欢乐的童年时光中,从家乡的文化中获取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体验,丰富自己的学识,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更好地发展。
在美术综合实践课引入壮族传统文化
美术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综合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将壮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导入到美术综合实践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会、熟练地掌握、应用壮族的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智能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根基。
壮族文化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要使壮族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接触社会,才能使其在美术教育中得到切实的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校的美术教学组织了“五色糯”主题活动教学,从五色糯植物的种植,对植物色彩的提取、使用植物颜色来书画,用纯天然植物染料来染布料,用染色后的糯米黏米成画,并引导同学们体验到农村去制作木桶五色糯米饭的制作过程,并对当地的独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了解。
以“五色糯米饭”为例:五色糯米饭,顾名思义,是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糯米混合制成的。这五种颜色通常代表着吉祥、幸福和丰收。在壮族民间,关于五色糯米饭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壮族的祖先在一次丰收之后,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用五种不同颜色的植物汁液浸泡糯米,制作了五彩斑斓的糯米饭。从此,五色糯米饭成为了壮族人民庆祝丰收和节日的重要食品。五色糯米饭是壮族等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其中蕴含了壮族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民族精神,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将五色糯米饭融入美术教学中,可以拉近壮族优秀文化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了接触五色糯米饭的机会,让学生能从小学习祖辈们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技艺,使五色糯米饭能够通过美术课堂永久地传承下去。
1.五色书画梦,通过染制糯米饭的植物研发成绘画颜料,绘制成画作;
2.五色扎染梦,使用五色染料浸染布料制作成生活工艺品;
3.五色粘贴梦,将已染色糯米粒粘贴成画。
4.五色捏捏梦,使用蒸熟的糯米饭捏出各式各样的造型。
上述技艺在传承老一辈五色糯民族文化上进行了开发、创新,更生动、形象的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中。使壮族传统文化(五色糯米饭)渗透在课堂中,让美术教学内容更丰富有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师在传授知识技能、运用要领的时候,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把文本鉴赏与本土文化鉴赏相融合,把民族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以此来培育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气息。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对文本中的人物、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进行深刻地思考,从而真正体现出学校教育的本真、自由和个性。
四、结语
“天下之物,唯国之物。”在语文的教育美术综合性实践的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资源来充实壮族文化的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滋润,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内外在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和完善的性格,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生活,从而加强对语文的学习的兴趣,使少数民族的语文素质得到整体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阮英.基于壮族文化传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刘卓雯,张天军.重视乡土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3]韦明勤.布依族“五色糯米饭”的原植物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7,(01);
[4]何秋艳. 壮族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8(4);
[5]王静.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教育中的传承[D].广西民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