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系统教学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原理课”系统教学法有效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通过打造专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层次结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协同有序教学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贯穿于台上台下,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立德树人内化到思政课改革的各个领域、方面、环节,改变了普通教学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关键词:系统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原理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现阶段学生虽然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获得感,但其课堂参与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抽象、理论联系实际不足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均有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客观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原理课”结合课程要求和教学实践,致力于深化课程改革,探索系统教学,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具体来说,就是将专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贯穿于台上台下,线上线下,课上课下,将课本内容、个人思考和个人体验相结合,拓展并丰富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高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体验、困惑、探索、成长的过程中增强获得感。
一、以“问题意识”为主线,打造专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要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越多,就越有必要进行概括,越有必要从具体材料中抽象出真理来,越有必要进行思考和推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思考者、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掌握者’。”[1]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知识具备着综合性与整体性的特点,需要通过系统的整合,将静态知识赋予动态意义,并促成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三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原理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实施专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厘清知识体系,探究学习盲点,拒绝简单的知识点堆砌,拒绝零散的知识点识记,有效推动学科知识的整体优化。
专题教学就是突破传统的按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按照课程内容的内在思想和逻辑关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互独立的系列专题,相对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原理课”课题组在遵循课程教学计划的前题下,把教学内容分为马克思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论(上)、资本主义论(下)、社会主义论、共产主义论八个专题。同时每个专题又以问题的探究为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为归宿点。比如在讲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知识点时,设置了“‘知就是行’是正确的吗?”、“认识世界是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吗?”、“认识能不能一蹴而就?”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进一步明确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学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以及实践在认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这些重难点问题。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置充分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内核,认真梳理与“原理”相关的理论研究论述,把与“原理”契合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帮助学生在回眸历史和展望未来中领悟历史逻辑,在洞察国际风云和感悟国内变化中领悟领航伟力,在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结合中剖析问题关键。比如在导论专题部分的讲授中,以“马克思是谁?”、“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三个问题层层递进,使得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讨论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解决学生的困惑为中心,以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为主要内容,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与理解为目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师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交流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地教学实践过程中,有“小讨论”与“大讨论”两种方式。“小讨论”教学模式着眼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一般出现在课堂教学中,不需要学生提前准备,所花时间较短,通常在10分钟以内完成。比如在导论专题的小结部分设置一些开放式问题“假如没有马克思,世界会是什么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讨与交流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大讨论”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提前准备,包括选题、展示与总结三个环节,所花时间较长,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教师针对每个专题的重点、难点和相关的社会热点提前设计好选题范围,由学生自主选择所关注的问题并分组在课下探讨与准备。在讨论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主导对所选问题通过PPT展示进行分析讲授,教师对每组学生的发言予以点评。比如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网红直播问题、俄乌冲突问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加深理论认识、树立创新意识。
二、以“新兴媒体”为抓手,打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层次结构教学体系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必须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切实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亲和力,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需要把握新时代高校学生的时代脉搏,真正结合新时代高校学生的代际特征,在硬件方面推动思政课堂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软件方面推动思政语言向新媒体语言灵活转化,从硬件、软件两个层次与维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从硬件方面而言,“原理课”目前主要依托“长江雨课堂”以及“课程伴侣”平台,在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中,延伸和扩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堂讲授主要利用“长江雨课堂”平台来进行,从课程开始前的扫码登陆、随机点名,到课程进行中的答题、投票及弹幕等功能的使用,以及课程结束后的课堂报告、课件收藏及问题私信,全面覆盖了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导论专题部分设置“你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的投票题目,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能够进行有效引导。课外自学主要利用“课程伴侣”平台来进行,目前,“原理课”课题组已建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资源、常见问题、作业模板、试题库、试卷库、知识点、播课单元、调查问卷等为主要环节的课程网络平台建设。课前要求学生利用课程各章预习、自学、课后复习与拓展方面的网络教学资源完成预习,课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专题测试并提交学习笔记,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定期发布研讨题目以及拓展内容,比如在建党100周年成立之际,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放在平台上,鼓励学生分享输出个人观点,引导学生既成为内容的学习者,也成为内容的“贡献者”。
从软件方面而言,“原理课”综合利用多媒体手段,合理运用新媒体语言,在课堂与课间各个环节中,实现思政内容分众化、可视化,丰富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形式,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课上,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利用影视剧、短视频、红段子和网络流行语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语言、生活语言,用“接地气”的家常话和大白话讲活大道理,打造一门广大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比如在导论部分的讲解中,适当穿插《领风者》节选片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创立的背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并且高效。课间,利用红色歌曲、改编歌曲、微电影、动漫等媒介,营造轻松愉快的思政教育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比如说在导论专题可以播放《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可以播放《哲学有点甜》等歌曲,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自身参与思政教育课堂的积极性。
三、以“大思政课”为引领,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协同有序教学体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意义学习”指出学习应当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3]。也就是说,学习不仅仅是增长知识,还要与个人的体验融合在一起,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个人问题,通过场景设计、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在实践中学习。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要利用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两种渠道,创新理论融入场景、融入实践、融入成长,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协同有序思政大课堂,正如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中强调的一样,“‘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在思政小课堂中,“原理课”将道理和事实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与知识点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导论专题部分组织学生制作马克思的表情包;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部分组织学生撰写自己的座右铭;在资本主义论专题部分组织学生进行侦探断案——寻找谁是杀死资本主义的真凶,力求使得学生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红色的印记深植于学生的心灵,实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生根发芽。通过组织绘画、写作、游戏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既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目的,又能够通过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探索、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
在社会大课堂中,“原理课”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品读经典原著、拍摄微视频等方式,善用身边的鲜活资源,拓展工作格局,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形成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点线面”一体的思政大课堂。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解自己、了解大学、了解社会,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步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综上所述,“原理课”系统教学法有效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通过打造专题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的整体优化教学体系、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层次结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协同有序教学体系,改变了普通教学对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搭建了表达自我观点、深入社会实践、突破思维束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平台,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真正入心、入脑、入行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全面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47.
[2]孙选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因时而进[J];社会主义论坛;2017(9)
[3]王胜亮、杨丽萍“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J];平原大学学报,2018(2)
作者简介:王丹(1992-),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学历,现任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
项目:本论文是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