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异国语域下译者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培养:从“桩”“装”“妆”“撞”到“庄”的探索与实践

熊璐 任亚运
  
教育视野媒体号
2023年72期
1.贵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2.贵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备高度学习能力的译者显得尤为重要。在异国语域下,译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文章将从“桩、装、妆、撞、庄”五个学习阶段出发,探讨培养译者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异国语域;阶梯式;培养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翻译工作的主体,译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在异国语域下,译者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灵活的翻译技巧。因此,如何培养译者的学习能力,提高其翻译能力,是翻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桩、装、妆、撞、庄”五个学习阶段出发,探讨异国语域下译者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为提升翻译质量和效率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理论研究综述

国学典籍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它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刘立胜和廖志勤曾明确指出,国学典籍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交流[1]。因此,译者应该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能力。这样,译者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原文的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刘晓峰从社会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强调了译者能力的多元性。认为译者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还需要具备社会能力、文化能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译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2]。莫爱屏则提出了社会建构模式下职业化译者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认为译者应该积极参与到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译文[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张霄军提出了“译才”不只是“通才”的论点。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译者需要具备更加专业化的素养和技能,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翻译任务[4]。杨晓华关注到了译者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快速变化的翻译市场中,译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5]。余静则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翻译能力。强调翻译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因素,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6]。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译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跨学科学习、培养多元能力、关注自我导向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以及深入研究翻译能力的社会学属性等方面的内容,为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二、学习能力培养阶段

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在异国语域下有效地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已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关键。本章旨在探讨异国语域下译者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培养,即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逐步发展与提升。

(一)桩——夯实语言基础

在异国语域下,语言基础是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基石。因此,培养译者的学习积极性首先需要从夯实语言基础入手。译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和提高目标语言水平,如参加语言课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语言实践等。同时,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译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装——拓宽文化视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异国语域下,拓宽文化视野对于译者来说至关重要。译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纪录片、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了解目标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同时,积极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处理文化因素,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妆——提升翻译技能

翻译是一项需要不断实践和磨练的技能。在异国语域下,提升翻译技能是译者学习的重要目标。译者可以通过参加翻译培训、阅读翻译理论书籍、实践翻译任务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同时,注重翻译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如理解原文的语义和语境、选择恰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等,也是提升翻译技能的关键。

(四)撞——勇于面对挑战

在异国语域下的翻译工作中,译者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专业术语等。此时,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培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体现。译者应该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尝试新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应对能力。同时,及时向他人请教、寻求帮助也是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有效途径。

(五)庄——持续反思总结

在完成翻译任务后,译者需要对自己的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这一阶段的学习策略应以“庄”为关键词,即庄重对待,深入反思。通过回顾翻译过程、分析译文质量、听取他人意见等方式,译者可以对自己的翻译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同时,将反思与总结的成果应用于未来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结语

异国语域下译者学习能力的阶梯式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从夯实语言基础到拓宽文化视野,再到提升翻译技能、勇于面对挑战和持续反思与总结,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译者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巧的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逐渐从桩基发展到庄园,形成一个完整的翻译能力体系,成为具备全面翻译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这五个阶段学习能力的培养,译者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译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翻译工具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需求和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立胜,廖志勤.国学典籍翻译主体选择与译者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10):35-38.

[2] 刘晓峰,马会娟.社会翻译学视域下的译者能力及其结构探微[J].外语教学,2020(04):92-96.

[3] 莫爱屏,吴迪,刘吉林.社会建构模式下职业化译者能力培养新探[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3):68-73.

[4] 张霄军.“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J].上海翻译,2012(01):74-76.

[5] 杨晓华.基于问题学习环境中的译者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21(06):123-133.

[6] 余静.从象牙塔到竞技场——翻译能力的社会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2):101-107.

作者简介:熊璐(1997—),女,贵州织金人,贵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翻译研究。任亚运(1990—),男,河南新乡人,博士,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从事环境经济政策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