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小学英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本文旨在探究小学英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以期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了跨学科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及效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英语;传统文化;跨学科;项目式教学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将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
一、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有效结合,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民俗元素。而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国际视野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我们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式教学,尝试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在项目式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多媒体内容可以包括春节的鞭炮齐鸣、元宵的彩灯高挂、清明的祭祖扫墓、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明月当空等,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庆祝方式。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讨论。例如,教师可以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关于春节你们知道些什么?)或者“What are the customs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这样的问题既能检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又能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节日的特色和习俗,如春节的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元宵节的吃汤圆、赏花灯,清明节的扫墓、踏青,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以及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这些习俗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而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在导入阶段的最后,教师可以明确项目主题——探究中国传统节日。这一主题既符合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又能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实现跨学科的学习目标。
二、项目准备阶段:分组探究与资料收集
在确定了项目主题后,项目准备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分组并分配研究任务,以便他们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数量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来定,一般建议4-6人为一组。分组时,教师可以考虑将具有不同背景和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和协作。分组完成后,教师需要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传统节日的研究任务。这一任务的分配应考虑到节日的知名度和文化特色,以及小组成员的兴趣和专长。例如,有的小组可以选择研究春节,探讨其起源、习俗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有的小组则可以选择端午节,深入研究屈原的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等。在分配任务后,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查找相关书籍和资料,或者采访家中的长辈,了解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和感受。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能锻炼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资料收集完成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整理和筛选,确保所收集的信息准确、有价值且符合研究主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以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最后,每个小组需要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成一份英文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课堂展示做好准备。这份报告不仅要包含节日的起源、习俗等基本信息,还要融入小组成员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以体现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项目实施阶段:成果展示与实践交流
经过前面的准备阶段,学生们已经对各自研究的传统节日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完成了英文报告的撰写。现在,项目实施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展示这些研究成果,并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英语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课堂上,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节日的起源、历史演变、主要习俗以及相关的食物和活动等。例如,研究春节的小组可以介绍“年”的传说,描述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等传统习俗,并分享家乡独特的过年方式;研究端午节的小组则可以讲述屈原的故事,展示包粽子的过程,甚至模拟一场小型的“赛龙舟”比赛。展示过程中,鼓励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互动,可以提出问题、分享自己的看法或补充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既要确保展示的顺利进行,又要把握时机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和指导。除了传统的口头和书面展示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比如,可以组织一次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用英语介绍节日习俗、制作节日美食或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还能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项目实施阶段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思考自己在项目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种反思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雅斌.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索[J]. 读写算, 2024, (13): 158-160.
[2]李宋然. 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素养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 2024, (18): 107-110.
[3]周慧娟. 文化生态视域下小学英语教学的传统文化融入[J]. 山西教育(教学), 2024, (04):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