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析傣族舞蹈《春述》的文化价值内涵

孙晨
  
教育视野媒体号
2023年78期
身份证号码 411526200008263521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傣族是 56 个中华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部分。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来有许多民族出现和消亡,傣族可以一直存在至今,正是因为傣族灿烂的文化哺育了傣族人民。傣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傣族文化不断前行,记载着傣族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傣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性。舞蹈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民族舞蹈的发展应该以民族文化背景为主。本文通过傣族舞蹈《春述》分析傣族文化中的音乐、舞蹈风格、服装和宗教信仰,探讨傣族文化在《春述》中的体现。

一、 傣族文化及历史背景

傣族,是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这两个自治县内。除此之外,剩余的则分散居住在景东、景谷、宁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超过30个县区。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傣族的民众以其勤劳、勇敢、温和和善良的特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水一样的民族"再次展现了傣族的性格特点。他们礼貌温和,外柔内刚,智慧聪明又幽默谈谐的性格像水一样,有时似涓涓的细流,温柔而细腻;有时像大江的洪流,迅涌而澎拜。傣族的舞蹈也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性格。傣族舞蹈历史悠久,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宁元年(120),傣族先民掸人的首领曾向东汉皇帝奉献过大规模的乐舞、杂技。

二、傣族剧目《春述》背景概述与文化价值内涵分析

《春述》作为一部傣族舞蹈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傣族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生动展现。作品的主题聚焦于春天,这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傣族人民在春天里的劳作、欢歌和期盼的美好愿景。倾听版纳春天的声音,如天籁般深邃,追逐春天的影子,是微笑的期盼,阳光透过层叠的绿叶,露水落在姑娘的脸庞,悠悠的,静静的,万物复苏,轻轻述说着春天的故事。舞蹈《春述》以恬静、意象的表达方式,透过轻巧灵动的少女来表达傣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绿水青山的情意。

1、《春述》风格特点分析

1.1 剧情结构与表现手法

在《春述》中,动作、音乐、服饰等表现手法共同为传达傣族文化特色和艺术韵味做出了贡献。动作方面,舞者运用轻盈流畅的步伐和独特的手势,表现出傣族舞蹈的柔美与细腻。音乐方面,作品选用了傣族传统乐曲,旋律优美动听,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服饰方面,舞者身着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傣族传统服饰,再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

1.2 角色塑造与服饰运用

傣族舞蹈《春述》的角色塑造与服饰运用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分析其角色塑造与服饰运用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所传达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

首先,在角色塑造方面,《春述》以傣族人民在春天的生活和少女怀春的美好愿景为背景,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舞蹈角色。这个角色通过一位温婉的少女来呈现,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情,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角色的塑造,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其次,对服饰的运用也是《春述》角色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春述》这部作品中,舞蹈服装的上衣设计为单肩紧身并露出脐部,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服饰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傣族舞蹈别具一格,美轮美奂,舞蹈服装为突出舞台效果而将生活服装进行了提炼加工和美化,无论是《春述》中的舞蹈服装上衣设计,还是生活中传统傣在傣族舞蹈中,服饰通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春述》中,舞者身着绿色基调、图案精美的傣族传统服饰,服饰不仅美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傣族服饰上衣设计均与其地域气候环境及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春述》舞蹈服装傣裙自腰部至大腿贴身,自膝部至小腿有点松,这与当地气候及农作方式息息相关。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多处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潮湿多雨,以种植水稻为主;长裙可以抵挡湿气,在田间农作的时候可以把裙子下面提上来。因为裙子大腿和胯部是紧身的,小腿宽松部分的裙子提上来可以刚好卡住,不仅便于农作,也方便过河。《春述》这部作品中的傣裙设计展现了傣族的农耕习惯,并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共鸣。在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春草舞的故事,这些民间艺人通过对各种植物进行加工处理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纹样,以丰富其民族文化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服装通常是浅色和鲜艳的色调,这主要是由于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是湿热和紫外线强烈的,因此浅色的服装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保持身体的凉爽。

《春述》的舞蹈服装给人以淡雅美观的感觉,整体色调为黄色和绿色渐变,明亮优美,这和傣族人民生活环境有这不可分割的关系。傣族人民常年生活在蓝天绿水的环境中,浅色是当地最常见的颜色。通过服饰的差异,观众可以轻易地区分出不同的角色身份和地位,从而更好地理解舞蹈所呈现的社会背景。

1.3音乐舞蹈元素融入

《春述》在舞蹈技巧和动作方面,充分展现了傣族舞蹈的特色。舞者运用轻盈的步伐、流畅的转身和独特的傣族手势,将舞蹈的柔美和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傣族的音乐创作中,葫芦丝是最常被使用的乐器,而大部分的曲调都是源于民间的旋律,这种音乐的特点是柔和、温柔、细致、柔和和自然。傣族民歌《春述》就是一首充满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民间歌曲。《春述》这首歌的音乐融合了歌舞和伴奏乐器中的现代元素,其音乐结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春述》这部舞蹈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特色。其舞蹈伴奏的主旋律显得沉稳而缓慢,充满了来自东方的神秘魅力,展现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成就。在这部作品的开篇,傣族人民性格中的温和之处通过平缓的音调得到了体现。傣族也被称为“水民族”这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征,并表现在作品之中。此外,作品还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和场景转换,让观众感受到了傣族少女的热情和活力。舞蹈敢于打破固定的音乐模式,而在艺术层面上实现了重大的创新,在民族和现代音乐的元素上进行融合。《春述》一作中的音乐虽然缺少张力,这一点反映了傣族人的性格特征。傣族社会相对稳定,乐多忧少,他们的音乐自然流露出一种和谐与幸福的旋律。

三、从各经典傣族剧目中对比《春述》的舞蹈风格

1、 不同时期傣族剧目风格演变

刀美兰的《水》体现了一种源于生活的,自然、纯真的舞蹈语汇。以日常生活中的原型动作为基础,细化、加工、创新了傣族舞蹈舞姿形态的一招一式,并且将动作冠以名称注解。例如:傣族勾踢步的基本步伐,掌形、嘴形手等手型手位,“三道弯”的舞姿体态。1刀美兰将傣族舞蹈的手部形态、脚下步伐、舞姿都进行了正规标准化的统一。

杨丽萍的《雀之灵》突破了孔雀舞原有的程式化表演,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新的肢体表现方式,根据对身体关节精准的把握,将动作语汇解构分为身体的三个部位:1.手臂 2. 上肢动作3.下肢动作。《雀之灵》运用偏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在不以生活背景、情节内容为动作元素的前提下,注重纯肢体语汇极致化的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表演风格。杨丽萍抓住以上肢手臂形态为剧目主体动作,形成独有的个性化肢体表达语言。

《孔雀飞来》最大的特点体现在动作的“小”而“灵敏”。编导打破常规节奏的处理方式,将节奏切分的同时配合繁琐、不规则的舞姿动态。加上整个剧目满场跑的流动调度,充分体现舞者身体敏捷轻盈的动态特征。

于《春述》而言,它是以上三者的结合,舞蹈演员一举手一投足之间皆是傣族风格性的体现,那种生活气息在三道弯的各种转换中,也在于舞者各种灵巧敏捷的碎动作中。傣族舞蹈《春述》既有程式化表演的规范性,也有生活化的风格性。舞蹈动律保留了舞姿婀娜、动作优美、下摆胯的特点,把寄情于春天的美好情感和少女惜春、怀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地域性差异对风格影响

刀美兰是近代著名舞蹈家,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她对于《水》的把握是任何舞蹈者都无法超越的,在作品中傣家少女或灵动或温柔,或慵懒或娴静,而这些仪态都符合编导者最初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刀美兰从小就生活在云南,在她的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愿景达到了高潮,作为人民舞蹈家的刀美兰在表演中就自然流露出了由衷的心声。

而《春述》属学院派作品,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优美和谐。但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与学院派的程式化作品到底是有所不同,比如在作品演绎时灵动中缺乏傣族舞蹈的“人情味”,优美的舞蹈动作中又有不尽人意的“假动作”。可不论如何,也正是由于学院派作品的出现才使傣族舞蹈能够更快更广的走入大众的视野。

3、傣族经典元素在《春述》中的体现

三道弯:“三道弯”是傣族舞蹈最具标志性的舞蹈语汇。以头部和胸部,腰部和胯部,胯部和腿之间逆反方向呈现 S 形舞姿体态。同时“三道弯”语汇也成为编导编创和演员演绎时首要注重的条件。而“三道弯”的呈现也随着剧目不同的表达方式,逐渐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三道弯”体态。在本文所涉及的剧目中,表演者在不离开“三道弯”基本动势的基础上,以肢体各个不同部位塑造出形态各异的“三道弯”舞姿。因注入演员自身个体的个性化表达,而呈现给观众不同视觉效果的差异性体验。

旋转:不论在何种民族里,旋转动作的产生通常都是推动作品剧情、感情和推动高潮的一种表现手法。傣族舞蹈的创作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体现出了旋转的常态性特征,并在转动过程中通过不同舞姿间的转换以及快慢变化去表现出作品中不同心境的意蕴。

人物形象:在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傣族地区孕育了既温柔又坚韧的女性典型形象。随时间推移,这些基本特质得以保留的同时,也催生了众多新的傣族舞蹈,通过演员们独具特色的身体语言,展现了傣族女性形象的丰富多样性。

作为傣族经典剧目,《春述》自然对于各傣族舞蹈的特点进行的详细解读与掌握。《春述》中的傣族元素在各时期的舞蹈剧目中都有继承运用。首先是傣族必不可少的三道弯基本属性。众所周知,无三道弯不成傣族舞蹈,而在《春述》中开头的定点造型就是一幅优美标准的三道弯美景图。除此之外,《春述》在对于上述提到的旋转、人物形象等共同元素基本上都有涉及,可见这是一部优秀作品所必不可少的,而《春述》中也将这些元素在各时期作品中进行了传承。

四、结论与展望:从经典到现代,传承与创新并行

1、 总结:《春述》风格特点在傣族剧目中价值

《春述》作为第十三届桃李杯新晋剧目,一出场便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其中不乏思考是为什么。经典剧目经得起考验也经得起讨论。《春述》作为傣族舞蹈的代表作品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表演《春述》,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风格,从而增强对傣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强化对于保护和传承傣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春述》以其独特的舞姿、节奏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了傣族舞蹈的柔美、细腻、优雅和抒情等特点。在傣族剧目中,通过《春述》的表演,可以让观众更细致地了解傣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增强对傣族舞蹈的欣赏能力和喜爱程度。

2、 展望:未来傣族剧目发展方向与创新价值

在近几年的舞蹈发展中可以看到很多作品编排都进行了创新,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它可以激励舞蹈编导的创新意识以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傣族舞蹈《春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融合。首先保留传统傣族舞蹈的基本韵律和风格,这是傣族舞蹈的灵魂和基础,任何创新和变化都必须在保持这一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舞蹈动作和编舞上进行创新,引入现代舞蹈的编舞技巧和动作元素,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傣族舞蹈的魅力。同时,这些创新和变化也与傣族舞蹈的传统韵味和文化特色相融合,避免了过于突兀或不协调。

尽管各个时期创作的傣族舞蹈作品风格各不相同,但是能够留存到今天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公认为是经典剧目就有力证明了这些作品肯定是经得起时代推敲的。一切创新与发展,都是以同样诚挚的感情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未来的傣族舞蹈要想长足发展必然也要经得起文化的沉淀,我们作为文艺创作者要牢记“不忘使命、牢记初心”的价值观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进行创新,既要保证风格性不丢失也要确保不能一味的固步自封。有继承有创造有发展有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傣族舞蹈的路走的繁花似锦。

结语

傣族文化在过去很少和别的地方进行文化交流,傣族人民甚至也没有跟外地人通婚的习俗,舞蹈仅是一种源于生活而没有掺杂任何其他因素的原始舞蹈。这些文化交流之间与当前社会发展、经济状况、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相适应,因此各文化间的交流并非是任意进行。时代在变化,经济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社会包容性也越来越大,近几年舞蹈作品的风格逐步转变。《春述》中的民族音乐、服饰、舞蹈风格与现代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合,作品中反映了民族文化的飞速发展。虽然《春述》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是它打破了民族的界限,表明民族文化不再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进行文化交流。在许多民族舞蹈作品与其他元素相互融合初期,争议不断在多年融合中慢慢相适应,正验证了那句话:“真正优秀或可取的外来艺术,可能要在传播中经历一段与民族审美相适应的过程”。2从这部作品的背后可以看到从传统到现代审美的变化也可以看到传统与创新的对立统一,以及人民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南系如.傣族舞蹈“经典剧目”表演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9.

[2]刘希诺.从傣族舞蹈《滇南映少》看傣族文化[J].尚舞,2023,(01):111-11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