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资源环境审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及实施路径
摘要:对资源环境开展的研究型审计,应提升审计人员的政治性和前瞻性,在审计过程中聚焦资源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责主业和易发问题,强化做实研究型审计所需的方法手段,注重审计过程研究,加大力度完善体制机制问题,发挥研究型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发挥力量。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生态文明建设;作用;实施路径;
前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强调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性。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制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应创新审计理念思维,明晰对资源环境的审计中做实研究型审计的路径,在实践中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发挥资源环境审计在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一、资源环境审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揭示机制。资源环境审计的揭示机制致力于监督资金的有效运用,关注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合法,是否存在资金被挪用、改变用途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从而促进环境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分配更规范、更合理,最终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更好的落实。同时,资源环境审计可以有效制约被审计单位和参加环保投资项目的相关人员,通过对资金绩效、环保投资项目绩效等的评价,审查是否遵守环境法规,资金使用是否发挥了最优效果,以及生态项目建成后取得的效益如何。
资源环境审计的威慑机制主要是在监督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是否执行国家环境政策以及执行的程度如何,对于违反环保法律规定的可以建议相关部门对审计对象给予行政处罚或者对相关的直接当事人作出处分。在处罚决定做出之后,相关部门和机构也应该将处罚处理的决定和强制执行报告书书面报告给审计机关。惩罚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有利于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更好地体现审计威慑机制的作用,加强对生态文明环境的保护。
资源环境审计的预警机制主要关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绩效的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警示,全面推进环境治理进程,为下一步提高我国环境治理水平提供方向和动力。资源环境审计的预警机制受审计机关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的影响,基于审计项目的不同可选择性使用跟踪审计、持续审计和专项审计,这是做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途径,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具体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有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环境制度建设。
资源环境审计的抵御机制是利用相关政策调控手段,防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件发生,保障经济社会的高效、持续、快速运转。通过抵御机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进而采取一系列手段和政策,抵御来自于内部或外部因素的威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环境治理的要求,有效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完善环境治理机制的建设,提高国家对环境危害的预防和抵御能力,防止这些问题的再度出现。
二、实施路径
研究型审计开展中,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应深刻理解党中央及国家有关国土资源开发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政策及相关文件,充分了解相关地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背景,聚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关于推进节能减排、调节资源环境、优化制度体系、改善生态环境等主责主业工作开展情况,将审计实践的重点置于污染攻坚防治、资源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修复和整治等高频问题区域,调查研究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是否落实国家有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剖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基本动因,以系统性经济监督的角度为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整改建议,补齐资源环境开发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短板,强化资源环境规范化建设和有效化治理。
积极运用开展研究型审计所需的方法。我国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各异,各地区资源环境领域发生的问题也呈现复杂多样化态势,审计人员所需数据分散于多个部门信息系统中,因此,开展高质量资源环境审计需要积极运用开展研究型审计所需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以“政策——项目——资金”为调查主线,与财政、税务、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深入沟通,积极运用大数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审计方法,研究相关资金、项目及政策落实问题背后是否体现出体制机制的缺陷问题,挖掘资源环境开发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多发性问题背后的根源性原因,有助于形成更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将资源环境管理相关风险最小化。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求重视宏观经济、政策与体制问题,及时发现典型资源环境问题,并查明体制障碍,改善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存在制度缺陷以及管理漏洞等问题,达到环境开发与保护的有机统一,维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注重审计过程研究。在传统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型审计更要注重分析审计对象多方面的情况,争取做到全面分析构建立体图景基础。既要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党中央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战略部署和实施要求,也要深入了解各地区、各地方的自然特征和人文背景,系统性掌握企业实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同时,资源环境审计必须获取相关地区、部门及单位有关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政府部门有关文件,关注中央环保督查问题的调查,取得以往审计重点问题清单。通过对审计资料全面归纳梳理,有助于资源环境审计人员抓住资源环境领域做实研究型审计的关键,建立全面、深入系统的审计基础,为进一步实施审计、深入调查研究现场创造条件。研究型审计要求资源环境审计在实践过程取得更高质量、更广范围、更新深度的审计数据,加强资源环境审计中相关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审计证据收集及处理效率,有助于审计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各部门及单位的问题分析及整改应用建议中。资源环境审计应坚持审计数据先行,以审计专项调查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于资源环境审计目标和研究主题的调查研究,应建立数量庞大、范围广泛、时效最新的调查数据库,基于具体审计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建立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以提升审计效率。
加大力度促进完善体制机制。对资源环境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应充分运用“研以致用”的调查研究方式方法,及时跟进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从自我纠查、落实整改、定期督查三个阶段持续督促自身资源开发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审计优化内部自然资源要素供给结构的协调机制,推动建立建成生态文明制度系统,全方位揭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制度缺陷和体制问题,推动内部资源有效供给与外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此外,应优先考虑招聘具有专业财务经验和一定环境知识的专业人员。
结语
随着新发展格局的逐步构建与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开展必须创新审计思维,引入“以研促审”的调查研究方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保障。要求审计人员提升政治性和前瞻性,在审计过程中聚焦资源环境审计对象的主责主业和易发问题,强化做实研究型审计所需的方法手段,注重审计过程研究,加大力度完善体制机制问题,发挥研究型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王彪华,王慧.强化审计应用研究助力做实研究型审计[J].审计观察,2022(8):30-35.
[2]晏维龙,庄尚文.试论研究型审计的国家治理效能[J].审计研究,2022(1):13-19.
[3]张虓烽.新时期资源环境审计实施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2(10):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