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剧本写作课程中的思政引导与实践

方雪媛 郏锦怡 刁洪武
  
教育视野媒体号
2023年82期
1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信息学院 讲师 2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大二年级学生 3 杭州鸿奇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剧本写作课程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的剧本写作课程往往侧重于技巧和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因此,本文旨在探索在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的有效路径,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剧本写作;课程思政;实践策略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着重强调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与时代同步,深入人民生活,树立正面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同时,倡导以美育为核心,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以增强文化自信。鉴于剧本写作课程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重要性,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该课程中深化思政建设,以推动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推进剧本写作课程的思政建设时,关键在于将育人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高素质、良好修养和远大理想的影视编剧。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课程的“融合点”、“融合方向”和“融合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探索。1.需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点”。这包括将思政元素与剧本写作的理论基础知识相结合,如在分析经典与优秀剧本时,强调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在讲授故事梗概与剧本写作方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和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需要明确“融到哪”。思政建设应贯穿整个剧本写作课程的始终,从课程大纲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到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都要充分体现思政要求。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观。3.需要探讨“怎么融”。这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等,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创作空间;还可以通过课文本拉片、项目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一、当前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

当前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的传授,包括如何将文字剧本转化为视觉化的分镜头形式。学生需要学习场景布局、镜头语言、角色动态与表情的精准描绘等专业技能。然而这种纯技术性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分剧本课程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应当成为创作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被边缘化,导致学生难以在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剧本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内容中,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挖掘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这不仅影响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限制了学生创作思路的拓展和深化。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逐一讲解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激发。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模仿和记忆,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方式。同时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教师往往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使得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难以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难以体现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也限制了课程创作环节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当前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存在几个显著问题。学生普遍缺乏文化自觉,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往往只是将剧本看作是一种技术性的故事创作工具,而忽视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这导致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难以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使得作品缺乏文化内涵和深度;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的关注不足。他们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缺乏对社会现实的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意义,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创作思路的拓展和深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的融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分镜头剧本创作者。

二、在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在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首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通过思政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理解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这种深入的文化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分镜头剧本创作的方向,还能够在作品中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具备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通过自己的创作来传递正能量和表达关切。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历史变迁等话题,鼓励学生通过剧本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人民风貌。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三)拓展学生创作思路

在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能够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传统的分镜头剧本写作课程往往注重技术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作思路的引导和拓展。通过思政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挖掘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创作素材。同时,思政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使他们的作品更加具有个性和深度。这种拓展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和艺术修养。

三、实施思政引导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一)明确剧本写作课程的内涵

剧本写作,作为写作学科的重要分支,旨在通过文字为戏剧、电影和电视等艺术形式提供核心内容和结构。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本的展示,更是通过舞台表演和影视作品的形式来丰富和再现这些文字内容。编剧所创作的剧本,是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作品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编剧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熟练运用视听符号语言和蒙太奇思维来构思和讲述故事。因此,剧本创意写作课程不仅系统传授本专业的知识,还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确保他们能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这门课程以人文知识与通识知识为基础,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它要求学生具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提炼能力,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鉴于课程性质的要求,剧本创意写作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紧密相连。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经典作品,课程旨在吸收人类精神财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并帮助他们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不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还培养了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注重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联与传承。在课程的不同环节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结合通识教育,发掘思想政治亮点。这有助于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的编剧人才。

(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共十八大倡导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价值准则,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引导青年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使命,同时也应积极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主题探索与现实生活深度结合

在引导学生探索剧本主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例如,可以让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议题,并创作一个关于人们如何通过行动保护环境的分镜头剧本。在分析现实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剧本主题,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人物塑造与时代背景深度融合

人物是剧本故事的核心。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创作一个关于科技创新的分镜头剧本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塑造一个科技工作者形象,通过展现其在科研过程中的艰辛与成就,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和奋斗精神。同时,人物的成长过程也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人物的转变和升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3.实践活动与社会热点紧密对接

教师可以结合重大社会事件或主题活动,如“奥运会”、“抗洪救灾”等,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探索身边的人或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素材与主题线索,并将其融入到分镜头剧本的创作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际创作中,通过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和气息,创作出具有正能量的艺术作品。

4.课堂互动与价值观深入讨论

在分镜头剧本创作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互动式、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话题,如“诚信”、“友善”等,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分镜头剧本创作中更加自觉地体现这些价值观。

5.分镜设计与价值观体现

在剧本课程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分镜头的设计中。例如,在展现科技工作者敬业精神的分镜头中,可以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场景设计,展现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中废寝忘食、攻克难题的场景;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精神的分镜撰写中,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关爱。这样的剧本故事设计不仅有助于增强剧本的观赏性和感染力,还能让学生在创作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深入地融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让他们成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创作者。

(三)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强调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财富。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包括仁爱守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在教授艺术类人文类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使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技术性,更富有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在实践创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寻找独特的素材和元素。无论是传统戏曲的唱腔与表演形式,还是中华武术的招式与精神,甚至是中国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神话传说的故事情节,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提炼和再创造,学生可以在作品中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在电影或动画创作中,学生可以尝试运用水墨画的风格与元素,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展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意境与留白文化。同时,也可以借鉴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经典人物,如孔子等,通过讲述他们的人生历程和思想理念,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项目,如《二十四节气》短片所示,将中国传统节气与古诗词、山川湖泊等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1.课程设置三阶递进

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效果。在设置剧本创作课程时,充分考虑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融入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剧本创作课程通过基本理论和技巧学习、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融合、剧本创作的实践演练三阶递进的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理论-创意-创作水平。其中,基础理论知识的设置遵循剧本创作规律,从剧本格式、结构、主题、人物造型、情节、台词等方面展开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剧本创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融合。在课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本创作中,运用传统文学、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元素,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剧本作品;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融合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运用传统文学、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本创作中,创作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和内涵的剧本作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剧本创作的实践演练,以个人创意激发,小组讨论扩展的形式,让学生亲身实践剧本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剧本创作的技能和方法。

2.教学方法四维一体

采用课堂讲授、课外阅读、课程实践、个性化指导四维一体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课堂讲授,以中国文化为指导,结合剧本创作的基本理论和技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认识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中外经典剧本作品,特别是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剧本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分析剧本的结构、人物、语言、风格等要素,体会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课程实践,要求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观察,创作一部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剧本作品,反映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时代精神,展示青年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抱负。鼓励学生采用改编、戏剧化、现代化等多种形式和手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水平,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和质量。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评议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启发。

3.教学评价多元交互

剧本创作课程采用作品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方案评价等多元交互的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作品评价,学生在完成剧本创作后,要提交给老师和同学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包括剧本的主题、结构、人物、语言、风格等方面,以及剧本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效果。评价的形式采用书面的、口头及视频多种形式,评价过程中,要求评价者能够给出具体的理由和建议,同时也要尊重被评价者的创意和表达。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展示等活动,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以及创意思路,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以学生的参与度、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理解和态度作为课堂表现评价的标准。以教师的观察记录、同学的互评或者自我评价作为课堂表现评价的形式。方案评价,学生在完成剧本创作后,需要撰写剧本创意说明,阐明自己作品的主题、内涵、创意点、叙事结构,以及剧本中所反映的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方案评价以教师的批阅意见为主,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和综合素质,同时也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实践,笔者认为剧本写作课程中融入思政引导是可行且有效的。这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作能力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对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未来,笔者在课程中将继续深化这一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探索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路径。同时,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这一问题,共同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1-05-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居福.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201404-04].http://igongyi.cntv.cn/2014/04/04/AR⁃TI1396576752754725.shtml.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l.

[4]任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创作现状与展望——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孔子形象为例[J].艺苑,2020(5):29-31.

[5]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EB/OL][2020-11-11]第三次修正.https://www.gov.cn/guoqing/202110/29/content_5647633.htm.

[6]刘丛,方鸿志,葛鑫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78-81.

[7]解献芬.“三位一体”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2,30(03):131-137.

[8]徐俊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以“两个结合”为基本视域[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06):78-84.

课题信息:本文系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职业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子项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镜头剧本写作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成果,项目号BK07-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