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国有企业纪委开展政治监督路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监督是督促全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要在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国有企业纪委通过开展强有力的政治监督,对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国有企业政治监督存在的困点和难点
(一)监督内涵把握不准。对政治监督“是什么”认识不清,把一般性日常工作纳入政治监督内容。政治监督敏锐性不高,聚焦“两个维护”开展监督有差距,存在“说起来高大上,干起来茫茫然”的现象。政治监督责任感不强,聚焦“国之大者”不够,没有及时将党中央因时因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列入政治监督事项。
(二)监督方法运用不当。主动靠前监督意识薄弱,只注重事后的追责,忽略了行为发生之前的预防,全过程监督不到位。监督方式创新力度不够,主要通过参加会议、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方式开展政治监督,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等不够。
(三)监督成果转化不力。做好政治监督的“后半篇文章”上还有差距,追责问责不及时、不主动、不到位,影响了惩治震慑作用发挥。以案促改相对薄弱。有的问题只是一查了之、一办了之、一问了之,对问题根源整改不深入、不细致,导致深层次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加强政治监督必须强化三个认识
(一)加强政治监督必须强化对“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这一重大论断的认识。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是国有企业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前提,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国有企业纪委开展政治监督必须把落实“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否扎实、党的领导是否落实、改革发展方向是否对头、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否贯彻等内容强化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国有企业坚决贯彻落实。
(二)加强政治监督必须强化对国有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有企业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国有企业纪委必须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强化政治监督,把政治监督的成效体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上,体现在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上,体现在国有企业各项功能作用的发挥上。
(三)加强政治监督必须强化对国有企业是新时代反腐败斗争主战场的认识。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把国有企业腐败作为深化整治的重点领域,坚定不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始终紧盯国有企业领域,着力铲除国有企业腐败滋生的土壤。国有企业纪委开展政治监督,既要确保防患于未然,又要确保及时亡羊补牢,要把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作为突出抓手,全面构建推进国有企业权力合规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推动责任落实、防止权力滥用。
三、国有企业纪委开展政治监督的路径方法
(一)坚持服务中心,聚焦“两个维护”,保证国有企业政治监督正确政治方向。国有企业纪委要紧扣践行“两个维护”这个核心关键开展政治监督。一要准确把握政治监督内涵。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监督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就是推动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二要深刻认识政治监督职责。要深刻认识国有企业纪委在政治监督中的地位作用,坚决扛起政治监督重大政治责任,当好政治监督的主力军。三要切实增强政治监督自觉。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强化政治担当,牢牢把握政治监督首责,在履行职责使命中把政治监督职责凸显出来、强化起来,在谋划和推动工作中更加旗帜鲜明、更加坚定有力地抓好政治监督。
(二)坚持结合实际,聚焦监督结合点、切入点,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政治监督具体化,就是要聚焦“国之大者”,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找准监督的重点和着力点,既要从使命任务上进行宏观把握,也要对目标定位有准确理解,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上。一是具体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上。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和党中央提出的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要政策、重要要求,系统梳理本企业的贯彻举措,建立监督台账。二是具体到推动落实本企业的中心工作上。要紧紧围绕本企业中心任务、决策部署,把政治监督落实到推动具体工作、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三是具体到推动所属企业主动履职尽责上。紧扣职能职责,紧盯具体任务,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落实责任,通过台账推进、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回头看”等方式,推动形成积极履职尽责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监督的关键和重点,推动政治监督精准化。政治监督精准化,就是要紧紧围绕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保障“国之大者”落实见效。一是突出“关键少数”。把各级“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作为监督重点,查找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担当上是否存在偏差,做到精准发现、着力纠正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二是紧扣重点内容。要聚焦践行“两个维护”,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情况作为监督重点,推动决策部署贯彻落地执行。三是完善监督机制。紧紧围绕监督效果,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管理监督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做选择、打折扣,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等突出问题。
(四)坚持融入日常,聚焦监督有效衔接融合,推动政治监督常态化。政治监督常态化,就是要将政治监督贯穿党的领导全过程,融入企业中心任务之中,推动监督常在、形成常态。一是将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贯通融合。要在日常监督工作中找到政治监督落实落细的有效载体和具体抓手,找准“国之大者”和本企业职责任务的结合点融合点,推动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贯通融合。二是将政治监督贯穿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在监督上,着重从政治上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政治偏差;在执纪上,着重从政治上分析研判问题线索,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在问责上,着重对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追责问责。三是推动监督力量协调联动。统筹运用监督检查、纪律审查、巡视巡察等工作成果,加强与派驻纪检监察组、基层纪委、纪检委员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督合力。
(五)坚持系统观念,聚焦监督结果运用,保证政治监督的实效性。国有企业纪委要重视政治监督作用发挥,将政治监督作为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的重要保障。一是发挥“大监督”体系作用。加强纪委专责监督与巡视巡察监督、派驻监督、业务职能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等各类监督的贯通协调,建立信息沟通、线索移送、措施配合、成果共享工作机制,推动监督体系系统集成、高效运转,提升监督质效。二是做好问题整改整治。建立健全“提出、督办、反馈、回访”监督机制,推动整改落实,消除政治风险。三是强化政治监督结果运用。把政治监督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考核重点,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有效发挥监督结果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