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刘雪飞
  
云影媒体号
2024年14期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

关键词: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人才培养

摘要: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技术能力、业务流程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拥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为人力资源部分处理事务,让工作更加标准化与集中化。因此,基于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全面数字化升级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理念、岗位设置、工作内容及模式出现巨大变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对此需要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跟随国家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重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体系。为此,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课程体系均应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使用相适应。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岗位对人才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应从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一、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概述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HRSSC)是在共享服务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享服务中心”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实现规模效应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组织变革[1]。这些共享资源既有管理上的行政事务,也包括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技能的活动。“所谓的共享服务,就是一种商业经营模式,指为客户提供收费服务的商业模式,”20世纪80年代,福特在金融领域率先采用了“共享”的服务中心模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人事管理事务工作及专门的人事管理事务工作集中于统一的服务中心[2]。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以服务中心为依托,集中管理日常事务,并将工作的重点转向了战略工作,更注重服务意识,比传统管理模式更能适应企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集中在共享服务中心,便于企业专业化的管理服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社会供给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学历要求普遍在大专及以上,专业对口率较高,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主。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有所增加,部分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能一次招录10人以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尤其是专门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对人力资源人才需求量较高[3]。不仅说明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发展快速,也说明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业务将得到拓展。总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未来市场就业情况比较乐观。但随着社会数字化发展,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服务工作流程、工作内容、目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在管理过程方面,数字化背景下,管理流程逐渐趋于标准化,管理事务从线下管理逐渐转向线上管理,并在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端对端适配为特点的新组织机制,让人力资源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可控、方便[4]。信息化平台也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重视自身价值与体验,才能更好的为企业、为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上,数字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增加,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熟练管理业务,要懂得人力资源管理共享服务中心的内涵与作用,还需要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具有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此外,企业聘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主要从事人才招聘、培训、薪酬核算及员工关系管理等工作[5]。工作人员从事的不再是传统的行政事务工作,而是战略性工作,是主动的、统一的,可以成为员工的好伙伴,为公司营造积极的文化,能够完善信息技术支持,无论是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均有一定的要求。

三、基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影响下,需要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职业,面向新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岗位。重新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教学形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应对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的挑战。

(一)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随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兴起,企业对与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对口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当企业人力资源岗位设置和业务内容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专业的职业面向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岗位也纳入到人力资源职业面向中[6]。人力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模块包括数据中心、业务共享、信息分析,需要员工掌握信息技能,实现资源共享,完成信息统计、分类及筛选。因此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要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人力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应涵盖德智体美劳,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与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的意识与信息素养,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与服务专业,从事人力共享服务中心岗位群的素质人才。能够处理企业员工关系,进行培训管理,完成内部招聘管理、绩效管理等工作。基于此,在构建新型的人力管理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与社会对人力管理资源人才需求及面向岗位重新定位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7]。大部分高校所制订的课程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业务技能的培养,更偏向于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容易忽略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数据分析等能力培养。但数字时代,在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应面向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8]。高校应积极将数字思维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教学中,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需专业技能、职业能力重新定位。人力资源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发布招聘信息、搜寻及筛选简历。需要学生掌握招聘技能,能够遵循技巧完成简历的搜寻。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则对应学生了解相关国家法规、政策,能够撰写招聘广告。组织实施面试。需要员工能够掌握基本的面试流程,心理学相关知识。薪酬体系设计。要求员工能够使用信息技术制定岗位数据处理,设计薪酬体系。综上,员工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均应重新定位,契合新时代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

(二)更新课程内容,优化人力资源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应以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过程的有效整合,对人力资源管理培养标准所设置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提炼和明确。注意知识水平的界定,需注意高层次、中等层次知识水平的衔接,注意区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通过拓展课程或者对现有课程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增加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实训软件[9]。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重视心理学和劳动法有关的课程与企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工作的衔接,强化人力管理资源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建设,突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重点,拓展知识传授,增加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应结合企业需求,构建以企业数据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数字人才的主要平台,高校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数据库应该实时更新,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与企业信息数据保持同步,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训的方向与规范不背离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以企业数据为实践教学基础,运用前沿的科技信息技术,对所搜集到的海量企业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从而为后续的课堂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规划。

随着人力资源共享中心模式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职能转化为新兴职责,员工不仅要掌握咨询服务、系统运维、运营监督管理,还需掌握设计和管理、大数据分析、自动化研发,员工人事作业将转化为流程设计。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对实践性课程的经费投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特征,结合教学现状调整课程,重视培养学生“选、用、育、留”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教师应缩小学习目标与学生学习现实情况的距离,老师们要根据课程开展的进程和专业培养能力需求,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数字技术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宝贵的动态模拟环境。学校可以设置实践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提升学生的专业性与系统性,所有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实践软件也应该更加完善[10]。由此得出,各种实践软件都需要拥有基础管理技能,涵盖市场销等系统性要素,实践软件的难度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最后搭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信息实践教学平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应及时与实践模块进行反馈、更新,建立良性的内部循环系统。此外,积极创新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探索多样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考核方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及时更新考核内容,不断完善实践教考核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加重视综合职业素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数字素质提升。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重视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因此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需要及时创新,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岗位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浅析数字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3,(09):27-28.

[2]林灵,李秋梅,姜棱炜.新文科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11):180-183.

[3]赵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A学院为例[J].对外经贸,2023,(04):57-60.

[4]刘伯龙,宋瑛璐.数智时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2023,(06):59-62.

[5]王全纲,马莉,涂朝连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字化育人机制创新探讨[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01):23-25.

[6]鲁盼,陈思妮,张妮娜等.数字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数字素养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01):56-60.

[7]王珊珊.信息化时代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J].人才资源开发,2023,(01):62-63.

[8]吴佩莹,鲍军,金一星等.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2,8(33):165-168.

[9]陈奕奕,陈佩佩.高校数智化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管理工程师,2022,27(02):70-75.

[10]李佳,张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协同创新[J].商业文化,2021,(34):117-1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