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的融合探析
——以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为例
作者简介:贺彦彦 女 山东省德州市 汉族 1988年1月 本科 工程师 风景园林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国家提倡打造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广泛重视,科学合理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增强学生的素质素养。而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相互融合,则能利用景观展现校园文化内涵,进一步促使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的良好发展。基于此,本文以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为例,提出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的措施,旨在为促使校园文化、校园景观的良好融合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时代基础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景观设计;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
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需切实按照校园文化的特点科学进行校园景观的设计,将景观作为载体进行校园文化的弘扬,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意义
- 能够彰显学校特色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风貌,将其与校园景观设计相融合能够利用景观将学校的特色文化展现出来,使学生、教师等在校园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归属感,陶冶情操。
- 能够改善学校形象
校园景观是学校对外展示自己特色的载体,将其融合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打造其独特魅力、教育品位的校园形象,吸引人们的关注,改善学校的社会形象、影响力,借助景观校园文化载体为促使校园文化的良好弘扬提供助力。
- 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和景观设计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教师营造优美宜人、舒适宁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工作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使师生放松身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新时代基础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校园文化渗透进景观设计之中,能够使校园景观从自然美上升到艺术美,景观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师生,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美学元素、文化符号,完成人景对话的过程,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提高其对美的认知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新时代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效性。
- 能够促进校园教育教学改革
校园文化建设与景观的融合能为校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价值观引导,还可以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使师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参与相关的校园实践操作活动,增加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从而改善新时代基础教育工作的质量。
2 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措施-以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为例
2.1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目的
武陵区第六小学位于老堤障与三闾路的交叉路口,规划用地35亩,约2.35万平方米,地理位置优越。学校秉承“悦启人生、乐学一生”的办学理念,以创办“悦成长、悦幸福”的校园为办学目标,以此为设计依托,合理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怎样让孩子快乐、满足小学年龄段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社交等丰富需求成为设计的重中之重。从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创造多重特性的景观空间,与建筑功能和交通流线相融合,以一种自由、新奇、温和的方式回应小学生的心理诉求,从而提高小学生自信心、责任感、自控力和团队精神等品质,使老师和学生在“悦美”校园里恣意生长、向阳而生。
2.2 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策略
“魔方乐园”是景观设计结合本校特色文化提出的的设计构思。灵感来源于现代孩子们忠爱的各种像素游戏,例如“我的世界”、“像素战士”等。设计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把大体量拆解为一块块相互咬合穿插的小体块,像积木一样,从而创造出多样的空间。通过对建筑的解读,分列出球场与综合楼之间的“体育活动大区”空间和教学楼与教学楼周边组成的“课间趣味”小空间,从而将“魔方乐园”设计成为五大区域体系,主要分为礼节花园、运动乐园、趣味乐园、休闲花园、屋顶花园。模块化组合分区明确,与建筑紧密联系,形式多样,营造学生丰富的课余活动空间。
“魔方乐园”的景观设计中,以树立百年校园为目标,关注学生的身心、社交实践等全面发展,树立新教学理念的典范。古人云: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正衣冠、拜师礼、朱砂启智、开笔描红,是学校对学生举行的开学仪式。学校对文化、礼仪的重视在景观设计中的“礼节花园”中传承;学生体育课及放学后的活动则在“运动乐园”中得到释放;“趣味乐园”设计在教学楼周边,更方便学生利用课间的时间玩耍;在“屋顶花园”组织学生参与蔬菜、花草的种植体验活动,观察一年四季植物的成长情况,丰富了教师、学生的户外教学和学习项目,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鼓励孩子们提出疑问、进行探究和实验,更好的培养对生命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图一 功能分区平面图 图二 鸟瞰图 图三 人行主入口效果图
3 基于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启发-以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为例
在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与景观设计融合的措施中可发现,需切实按照校园文化特点、校园原本实地情况等科学合理进行相关的校园景观设计。在国家教育政策指引下,将校园文化元素融入景观结构,以景观承载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启发并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建设行为,对于彰显校园文化、传承学校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与育人价值。因此在新时代基础教育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景观设计融合的过程中,可借鉴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的成功经验,合理完善相关的设计模式,具体为:
3.1 打造人文景观文化
3.1.1 完善设计的体系
一个好的设计一定会有它独立的灵魂,而学校的灵魂就是它持有的校园文化。科学配置校园中的景观,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打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景观文化,从校园精神层面设计景观建筑形式,完善材料配置的模式,将校园建设成为有良好文化氛围、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景观基础载体,创造出令人愉悦、美观且实用的可持续性发展空间。师生在校园景观环境的引导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相关的校园文化。例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加入学校校徽、校训等元素的景观小品体现学校的特色文化符号、象征,强化学校文化的展示、传播效果。也可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师生感受到学校的历史底蕴,自觉进行文化传承。同时还需营造活泼、舒适的人文景观空间,为师生提供休憩的场所。另外,在人文景观设计中也需注重体现教育教学功能,景观配合建筑设计多个功能区为师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场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创新性发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场所,进一步把人文景观文化融入到校园。
3.1.2 功能空间布局设计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在功能空间布局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景观展现学校的文化内涵、教育理念。认真解读建筑的空间布局、熟知各个教室的用途,是开始着手景观设计的前提。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儿童多元化的活动需求,更需要提供具有高品质文化氛围的环境,以给予师生们精神的熏陶。空间布局设计中应切实考虑学校主要小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力图营造一个舒适而温馨的室外环境,让孩子们在其中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例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首先要功能分区明确,按照学校的文化特色、教育需求规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合理规划出游玩区、休憩区、运动区等不同的功能空间,满足空间功能多样化,提高景观的使用效率;各功能区还要有相互关联模式,保证各功能空间之间的有机衔接、顺畅流通,避免生硬的分割;同时还要兼顾空间的尺度的协调,既要有宏观上的整体布局,也要有微观上的精雕细琢,把握好不同尺度的比例关系,才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把握整个空间的韵律感、分析整体布局的连贯性,通过景观设计中的色彩、材料变化等元素的变化创造出空间的节奏,使空间丰富且具有灵活性,提升师生的空间审美价值。景观设计中,文化展示区域展示学校的历史文化、优秀作品和学生成果;利用文化墙、展示柜等形式使师生全面分析学校的文化底蕴、发展成就;设计休闲座椅、草台阶等为师生提供交流互动的空间,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习互动;活动区域延续建筑用了大胆的彩色,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统一,强调环境色彩的艺术价值,增加了空间布局的丰富性。
3.1.3 园林小品造景设计
学校景观小品是展现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校园景观中的点睛之笔,在设计园林小品的时候,需要和建筑风格相搭、和整体环境协调,尤其是小品具有较强的烘托周围环境的作用,结合自身的功能性,合理规划布局,从而构建出优美的意境,最大程度的满足师生的使用功能和观赏需求。例如:按照学校的文化特色和教育理念设计的入口展示墙、特色景墙和木平台,既突出了学校文化底蕴、精神内涵的同时还可以与之产生互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吸收文化知识;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设计了游戏屋和游戏盒子,充分利用课余十分钟的时间就近玩耍;篮球场、田径场旁设计草台阶和景观廊架,师生在运动时也可以得到充分休息;另外结合建筑空间特色,在下沉庭院设计了特色攀爬墙、跳房子等既美观又可参与的景观小品,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营造出有序、和谐的视觉效果和完美体验。
3.2 塑造自然景观文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用树木的生长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校园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需合理设计植物形态,以不同类型的植物构建多个层次、多个空间的休闲环境,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传播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此设计过程中,应重点根据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发展需求,完善相关的设计体系:一方面,需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设计适合本环境生长的乔、灌木和地被,注重分析植物的生态特性、适应性,按照景观设计的需要合理搭配各种植物;结合植物的高低错落、颜色搭配和季节变化特点,设计丰富多样、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另一方面,按照学校的文化特点、教育理念选择具有文化寓意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校训植物、名人纪念植物等体现学校的特色、精神内涵,借助植物的形态、色彩和香气等特点表达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使其积极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承。另外,在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工作中,还需深入分析不同类型植物的特点,合理进行植物的选择,例如:银杏树作为华夏文明的象征之一,其扇形叶片被视为智慧的象征,在校园中种植银杏树能够体现学校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银杏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象征着学校师生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精神。樟树作为本地常绿树种,适地性强且木质坚硬树形优美,具有清雅高洁的品质,在中国文化中历史中被誉为“文人树”,寄托了人们对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向往;朴树作为落叶树种,初秋的黄叶尤为壮观,有着朴实且坚韧的品格,象征着不懈的努力和默默奉献,像极了勤勤恳恳的教师。另外还有寓意美好和香满天下的桂花、寓意幸福和繁华的柚子树、寓意生命和希望的樱花等等。塑造自然文化景观中根据植物的多样性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增强艺术效果,提升文化层次,更巧妙的把校园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塑造自然文化景观时还需注意保证安全性,杜绝有毒、易过敏的树种,注意生态保护、环境可持续性,倡导绿色校园理念,设计植物景观提升校园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师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设计融入生态元素海绵城市设计、植物标本区等,丰富的校园生态景观为师生提供生态教育和休闲娱乐的场所,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植物景观的设计、养护、管理,组建植物养护志愿者团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开展植物景观主题活动和教育讲座,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热爱,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审美情趣。
结语: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的融合能够将校园景观作为载体进行校园文化的弘扬、传承,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分析武陵区第六小学景观设计情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的融合措施,同时以案例分析为启示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景观设计融合的方法,构造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文化,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和景观设计融合效果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