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由、历史及路径探索

艾欢
  
云影媒体号
2024年44期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学校 336000

(一)前言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本文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由、历史进程及路径探索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由探索

1. 理论与实践的必然需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成为这一结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得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2. 文化自信与创新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这种结合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促进文化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自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互鉴日益频繁文化多样性成为普遍共识,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正是这一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结合,铺垫根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理论,同时他们也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强调要“古为今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如《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结合,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辩证结合,探索推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之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也强调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其封建糟粕又要继承其积极因素,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结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积极结合,反思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积极主动,不仅体现在理论创新上也体现在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反思和突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机结合,贯通统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达到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统一。从“四个自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都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独特魅力。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1.坚持党、民族、人民统一的价值引领

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时,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结合过程中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一方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确保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避免简单地将两者相加或机械地套用,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成果。

3.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

理论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实践应用则是检验理论创新成效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相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实践价值的新理论、新观念,这些新理论、新观念不仅要能够解释和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还要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丰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结束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通过坚持党、民族、人民统一的价值引领,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强化教育引导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不断推动这一结合向纵深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陶丽,张思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缘由,本质及路径[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3):54-61.

[2] 杨景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优秀相结合的路径探索[J].大众文摘, 2023(28):0168-0170.

34(2):4.DOI:10.16800/j.cnki.jqustss.2018.02.014.

[3] 卢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及现实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DOI:CNKI:SUN:XXDJ.0.2012-18-011.

[4] 孙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价值及路径[J].新丝路:下旬, 2023(8):0091-0093.

注:本文系宜春市思政教师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课题《课题名字: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理探究》(编号:ycsz2023-14)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