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祝成宇
  
云影媒体号
2024年49期
220402199104055636

摘要:地震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以及现代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震害预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探讨了当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地理信息;测绘技术;地震监测;灾害防范

引言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现象,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难以预测性。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能力,降低地震灾害的影响,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任务。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作为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手段,为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概述

(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基本功能:GIS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支持空间查询、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应用领域:GIS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中,可以用于构建地震地质数据库、分析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评估震害风险等。优势:GIS能够将多源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提供全面的地理空间信息,支持科学决策和管理。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基本原理:GPS通过三角测量法,利用卫星信号计算出用户接收器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应用领域:在地震监测中,GPS可以用于监测地壳运动、断层活动、地面变形等,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机制提供数据支持。优势:GPS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和实时性的特点,能够为地震监测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

(三)遥感(RS)

基本原理:遥感技术利用传感器接收目标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应用领域: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中,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快速获取震区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信息,支持震害评估和应急救援。优势: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速度快、数据更新频繁等特点,能够提供大尺度、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支持动态监测和变化分析。

(四)现代测绘技术

主要技术:包括全站仪测量、数字水准仪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应用领域: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中,现代测绘技术可以用于地震监测台站的建设、地震断层的测绘、建筑物变形监测等。优势:现代测绘技术能够快速、精确地获取地面点的三维坐标和地形数据,为地震监测和灾害防范提供详细的基础数据。

二、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震害预测中的应用

(一)地震易损性分析

数据集成:利用GIS技术,整合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建造年代、高度、面积等属性信息,以及地震动参数、地质条件、土壤类型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数值模拟和机器学习算法,建立建筑物易损性模型,评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潜在破坏程度。结果应用:分析结果可以为建筑物抗震设计、加固改造和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地震灾害的风险。

(二)震害损失评估

数据来源:基于遥感影像和实地测绘数据,获取震区的地形地貌、建筑物分布、人口密度等信息。空间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地震烈度、震源深度、震级等参数,对地震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物破坏、经济损失等进行评估和预测。模型建立:通过建立震害损失评估模型,量化地震灾害的影响,为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和灾害防范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三)地震次生灾害评估

灾害识别:利用遥感技术和测绘技术,对地震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的潜在危险区域进行识别。危险评估: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雨量等数据,对次生灾害的发生概率和潜在危害进行评估。防范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建立预警系统、制定疏散路线、实施工程治理等,降低次生灾害的发生风险和损失。

三、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灾情快速获取,地震发生后,通过遥感技术快速获取震区的影像数据,结合实地测绘和调查,及时了解灾区的建筑物破坏、道路损毁、人员伤亡等情况,为应急救援指挥提供第一手资料。救援路径规划,基于 GIS 平台,综合考虑灾区的地形地貌、道路状况、建筑物分布等因素,为救援队伍规划最佳的救援路径,提高救援效率,缩短救援时间。救援资源调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救援物资、医疗设备、救援人员等资源的分布和需求进行分析,实现救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优化配置,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数据共享与整合问题,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和整合困难,影响了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技术精度和可靠性问题,部分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复杂地形和恶劣环境下的精度和可靠性有待提高,如 GPS 在山区、森林等地区的信号遮挡问题,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和精度受天气条件影响等。

(二)人才短缺问题,既掌握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又熟悉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短缺,限制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资金投入问题,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中的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数据采集、系统建设和维护等,资金不足可能导致技术应用受限。

五、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技术融合与创新未来,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地震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处理、震害预测模型的优化和改进、应急救援决策的智能化支持等。多源数据集成与应用,通过整合地理信息、测绘数据、地震监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更加完善的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应用,提高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公众参与和社会服务,随着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的普及,未来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服务,通过开发移动应用程序、建立公众信息平台等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的相关信息和服务,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国际合作与交流,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提高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各国将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的应用、数据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灾害挑战。

结论

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系统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在地震监测、震害预测、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等各个环节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地震监测精度、优化灾害防范策略、提升救援效率和质量,降低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数据共享、技术精度、人才短缺和资金投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国际合作,推动地理信息和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与灾害防范领域的深入应用和发展,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辉.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市政工程,2021-04.

[2]毛亚会,程静. 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市政工程,2021-0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