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详细阐述了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构成要素以及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数据准确性、系统稳定性等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对未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智能监测;控制技术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能源供应和防洪减灾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施工监测与控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需求。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其能够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精准监测和高效控制,从而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和进度。
一、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概述
(一)基本原理
基于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施工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实时感知、传输、分析和反馈控制。这一过程通常包括实时感知: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位移等。数据传输:利用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快速、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数据分析与处理: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反馈控制:根据分析结果,通过控制执行机构执行相应的控制动作,如调整设备参数、发出预警等,以实现对施工过程的优化和控制。
(二)构成要素
传感器网络包括各类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传感器,用于采集施工中的各种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施工环境和设备状态。数据传输系统,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确保数据的快速、准确传输。常见的传输方式包括以太网、Wi-Fi、蓝牙、LoRa等,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数据分析处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施工风险和优化方案。控制执行机构,根据分析结果执行相应的控制动作。例如,可以自动调整施工设备的参数,或者发出预警信号,提醒施工人员采取防范措施。
(三)重要性
提高施工安全性,及时发现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采取预警和防范措施。例如,通过实时监测施工设备的状态,可以提前发现设备故障,避免事故发生。保证施工质量,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参数进行精确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例如,通过实时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可以确保混凝土凝固的质量。优化施工进度,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及时调整施工计划,提高施工效率。例如,通过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可以及时发现进度滞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
二、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一)大坝安全监测
坝体变形监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站仪等监测坝体的位移和沉降。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位置信息,帮助分析坝体的稳定性。渗流监测,通过渗压计、量水堰等监测坝体和坝基的渗流情况。这些数据可以帮助评估大坝的防渗性能,防止因渗流问题导致的坝体破坏。应力应变监测,安装应变计、测力计等监测坝体内部的应力应变状态。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了解坝体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应力集中区域。
(二)施工进度控制
进度数据采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施工设备、人员的工作状态和进度信息。例如,可以在施工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作时间。进度分析与预测,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和智能算法对进度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进度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施工进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度调整与优化,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施工资源配置和施工方案。例如,如果发现某一部分的施工进度滞后,可以通过调整施工资源配置或优化施工方案来提高施工效率。
(三)施工质量检测
混凝土质量检测,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回弹仪等检测混凝土的强度、密实度等参数。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提供混凝土质量的量化数据,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基础处理质量检测,利用地质雷达、声波探测仪等检测基础的处理效果。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评估基础处理的质量,防止因基础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金属结构安装质量检测,运用无损检测技术检测金属结构的焊缝质量、几何尺寸等。
三、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一)挑战
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受环境干扰、传感器精度等因素影响,数据可能存在误差。例如,极端天气条件可能会导致传感器读数不准确。系统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复杂的水利水电施工环境中,系统容易出现故障和老化。例如,传感器和通信设备可能会因为恶劣的环境条件而损坏。技术集成难度,不同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之间的融合和协同存在困难。例如,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可能不兼容,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人才短缺,具备水利水电工程知识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匮乏。这可能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
(二)解决策略
提高传感器精度和数据校准,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并定期进行数据校准和验证。例如,可以使用高精度的GPS接收机和气象站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加强系统维护和备份,建立完善的系统维护制度,增加冗余设计和数据备份措施。例如,可以设置备用电源和通信线路,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开展技术研发和合作,加大对技术集成的研究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例如,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吸引外部专业人才。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技术融合与创新
人工智能,利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水平。物联网,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和传感器的互联互通,构建智能化的监测与控制系统。云计算,利用云计算平台,存储和处理大量的监测数据,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高精度和微型化传感器研发
高精度,开发具有更高精度和分辨率的传感器,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对监测数据的高要求。微型化,减小传感器的体积和重量,使其更易于安装和维护,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三)远程监控与智能化决策
远程监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远程监控,实时获取工程现场的数据。智能化决策,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自动化的决策和控制。
结论
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能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高质量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水利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冶世明.探究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边坡开挖支护技术[J].河南建材,2016,05:126.
[2]李国贤.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