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助力当代文化育人,是高校开展德育的根本使命,更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举措。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之钙”、生命意义支撑。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资源植入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中,需要构建教育资源库、创新教学形式和打造文化产品等路径,建构起畅通的实践融入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无穷的精神力量,对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崇德尚义的价值原则、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纵观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荀子提倡“君舟民水”的思想,都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观念,确立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二)崇德尚义的价值原则
崇德尚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崇德尚义”的义利观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及教育思想中,对于塑造民族性格、凝练精神标识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天下一家的世界情怀
天下一家是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三、理想信念的内涵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也比喻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理想信念是前进的道路,是奋斗的目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重要群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价值
借鉴和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要素和有益经验,既可以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引导路径,也可以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归属感;塑造健全人格与提升道德修养;强化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
(一)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同时,这种文化自信也能让大学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乐于展现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归属感。
(二)塑造健全人格与提升道德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高校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与提升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资源和人生哲学,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通过传承和践行传统美德,能够更好地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补足理想信念之钙,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从而更清晰地把握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三)强化社会责任感与集体主义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推进,个人的行动和选择对社会的影响愈发显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教育当代大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个人的理想追求应当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教育资源库
首先,高校和相关机构可以组建一个由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其次,在构建资源库的过程中,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梳理出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素材。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多媒体特性,将这些内容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和学习。
(二)创新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实时性,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想信念教学模式;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践行理想信念,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区或社群,设立讨论区、话题标签等,引导学生探讨和交流,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加入社群提供指导与互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三)打造文化产品
随着时代发展,丰富的文化产品创作工具也为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一定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新媒体的特性和大学生的兴趣点,打造一系列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等文化产品,设计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数字艺术品、表情包、壁纸等文化产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巧妙融入其中。
六、结语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两者的融合不仅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更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构建与丰富教育资源库、创新教学形式和打造文化产品等路径,能够有效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保持探索和创新精神,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特性,进一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关系,加强彼此间的融合,为培养具有民族复兴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培潇.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J].甘肃教育研究,2024(7):146-148.
[2]蔡萍.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23):179-181.
[3]葛星星,任重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的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党史文苑,2024(5):64-66.
项目信息:本论文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2024年度辅导员工作专项研究项目“融媒体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与重塑”(项目编号:FDYZX2024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