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对策和研究

王帅
  
云影媒体号
2024年74期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0

摘要:旨在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的对策与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教育模式的特点,即教育理念的连贯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对策,包括强化教育理念以确保连贯性、丰富教育内容以提升针对性与创新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促进均衡发展等。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期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有效的路径和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一体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

引言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教育作为传承文化、塑造民族认同的关键力量,其“大中小一体化”模式对于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这一教育模式,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理念落实不到位、内容缺乏创新、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贡献智慧与力量。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理念的连贯性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理念的连贯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连贯性不仅体现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纵向衔接上,更在于各阶段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内在统一。基础教育阶段,需着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基础文化知识,为后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中等教育则需进一步深化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呈现出高度的系统性。一是教育内容全面覆盖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从远古神话到近现代历史,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无一不涉猎,确保了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二是教育内容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特色的展现,既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又突出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三是教育内容将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深度融合,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典型的人物事迹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为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线上资源与线下活动互补互动,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同时组织线下活动,如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家校社协同育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

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教育目标设定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明显差距,部分学校和教育者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导致教育理念仅停留于口头宣传或文件层面,而未能真正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难以得到及时反馈和调整,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也阻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深入传播和内化。

(二)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

一方面当前的教育内容往往过于泛化,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学生的差异化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教育内容在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内容,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地域、学校类型及学生群体之间。在地域上,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导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在学校类型上,重点学校或优质学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政策支持,而普通学校则难以享受到同等的待遇。在学生群体方面,特殊群体如少数民族学生、农村学生等,由于各种原因往往难以获得与城市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

三、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教育理念,确保连贯性

针对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首要对策是强化教育理念,确保其在不同教育阶段和层面上的连贯性。具体而言,需从政策制定、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入手,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核心地位和目标要求,确保各级教育机构和教育者都能深刻理解并贯彻执行。同时应建立健全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评价体系,对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育策略,确保教育理念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二)丰富教育内容,提升针对性与创新性

为应对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丰富教育内容,并注重提升其针对性与创新性。应深入调研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兴趣点,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素材和案例。鼓励教育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采用情境模拟、互动讨论、数字化教学等创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时事热点融入教学中,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地区、每所学校、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形成多元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格局。

总结

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中小一体化”模式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理念落实不足、内容缺乏创新、资源分配不均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教育理念连贯性、丰富教育内容针对性与创新性、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提升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认同。研究不仅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江世鑫,徐丽曼,刘影.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6):81-84.

[2] 刘河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 38(2):4.

[3] 王海云.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幼一体化教育研究[J].创造, 2023, 31(10):51-55.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WHDHSZZX2023159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