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传播视角下“英歌舞”非遗文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温依婷 杨玉莲 王鑫娟通讯作者
  
天韵媒体号
2023年21期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东莞 52308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等推广问题。因此,本文从文化传播视角下对英歌舞文化的创新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传承发展;商业推广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非遗”日益成为康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繁盛,英歌活动在当地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英歌文化在当地得到一定的传播和普及。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地域民俗特色,但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

二、非遗文化英歌舞研究现状分析

英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其主要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在表演时通常由男子扮演,整体气势豪壮,氛围浓烈,具有赞扬英豪的含义,相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刚毅、雄健、粗豪、豪放的舞姿,构成了澎湃、威武、强壮、豪迈的气派,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

(一)国内研究现状

通过查阅和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英歌舞的研究相对匮乏,内容研究的深度、研究角度都远远不够。张晓红和徐汉在《潮汕英歌舞的文化特性和发展前景》阐述了英歌舞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并诠释了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展现出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体育价值;熊昊在《潮汕英歌舞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中阐述了从潮汕英歌舞的社会价值来看,潮汕英歌舞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商业价值、情感维系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李小婧、潘汝琦和姚莹欢在《潮汕“英歌舞”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中阐述了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英歌全球"出圈"也将非遗人之间的跨国合作提上议事日程,去年12月,在邓尧牵线搭桥下,泰国帕那尼空县政府相关负责人、当地英歌队与广东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交流会。邓尧向记者介绍,英歌舞在泰国也是官方认定的非遗项目。但最让他惊讶的是,当地有学校将英歌设置为政府规定的文化民俗课,并专门编写教材,学校里每个孩子都会英歌舞。去年12月16日—18日,帕那是尼空县就以英歌为主要元素,举办了以“连结”为主题的文化节,强调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连结、人与人之间的连结、过去与现在的连结、文化与经济的连结”。迈出将英歌申报人类非遗的第一步,还需要加强对项目的研究。“学术界对英歌在东南亚的流行程度其实并不清楚,可能除了泰国以外,还有其他国家可以加入到联合申遗的行列中来。”邓尧补充道。

三、英歌舞非遗文化当前创新的难题

(一)指导问题

潮汕地区的英歌都是代代相传,根据老一辈的经验所得,动作所得,然后交给下一辈人,他们没有专业的指导人或老师,一个队伍最多可达108人,他们的动作指导只由三、四个老师傅指导,有许多的自身小问题就很难有人一对一精准的调取出来,也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份行业,只有过年过节的一段时间培训和表演。

(二)推广问题

吸引观众:英歌舞剧需要吸引观众,但是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市场中,如何吸引更多观众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艺术创新:为了保持吸引力,英歌舞剧需要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包括剧本创作、舞台设计、音乐编曲等方创新也是我们的一个问题。

宣传问题:在现代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我们要把英歌舞从一个地方如何扩大出去也一个打开我们宣传力度最重要的关键问题之一。

四、非遗文化英歌舞发展方向

(一)推动英歌舞走向校园,开设体验课堂

各地中小学可以开设体验非遗文化课堂,教育工作者以传承非遗英歌文化为主题演讲,向学生们介绍非遗英歌文化。同时邀请英歌队伍来到教室现场化妆及表演,让学生真切体验到英歌舞是如何舞动肢体传递其中的情绪,以此将其融入到中小学德育教学中,向在校学生传授“非遗”文化知识、“非遗”文化,培养更多的“潜在传承人”,提高学生对英歌舞的参与度,打造英歌舞传承的良好氛围。

(二)打造英歌舞IP,形成品牌效应

将中国非遗文化英歌舞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把英歌舞聚焦到产品,提高英歌舞知名度。类如奶茶,杯子,帆布袋,抱枕,徽章等等,与有意向的商家合作,设计出独具一格的英歌舞人物形象,投射到产品之中,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创品牌,形成规模生产,这样人们既可以通过近距离观看英歌舞,也可以购其文创衍生物产品,使得非遗英歌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

(三)结合新媒体融合宣传,多平台推广非遗

与数字经济结合,创造无限价值。通过拍摄宣传视频以及开展多期宣传专题发布到抖音、小红书、b站等线上平台宣传非遗英歌文化,以吸引广大公众的关注,让非遗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知道其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了解到非遗传承就在我们身边,传承非遗文化,从自身做起。此外,也可以采访活跃于英歌舞非遗传承的工作者,对他们的故事和经验进行深入报道,徐徐道来他们的故事,更加具有真实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五、结论

英歌中承载的不仅仅是祈福生活风调雨顺的寓意,还包含着潮汕地区特有的乡俗等文化内涵。一个非遗项目的保育与传承,不仅需要依靠政府的倡导与支持,更需要社会的助力与推动,一个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民间非遗项目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持久传承下去。因此,只有各方力量都汇集在一起,才能使英歌文化重新大放异彩,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思敏.“非遗”视角下普宁英歌的传承发展困境及新路径探索[J].大众文艺,2020(09):48-49

[2]婉娟,罗曼诗,黄翊可.“普宁英歌”及其传承保护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176-177.

[3]李小婧,潘汝琦,姚莹欢.潮汕“英歌舞”传承与创新路径探究[J].文化学刊,2021(07):51-54.

项目:广东科技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非遗文化英歌舞的传承和商业开发(项目号:S2023137190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