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五六年级信息科技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
摘要:拥有丰富人文景观的乡土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乡土资源的引入,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同时凸显信息科技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教师依托乡土资源实现乡土课程与文化课程的有效衔接,让学生在乡土文化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书本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验。本文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五六年级信息科技乡土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科技;乡土资源;区域特色;资源开发
引言:
乡土资源是指的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生态环境资源包含。文化古迹、风景名胜、传统习俗等丰富内容。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小学信息科技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构建信息科技课堂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渗透民族文化传统精神。提升教学信息科技育人教学效果。基于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下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小学信息科技教师深入挖掘当地本土资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与拓展,促使学生掌握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素养在文化渗透与精神陶冶中提升思想境界。树立热爱家乡,发展传统文化意识。
一、根据学生认知,梳理乡土资源
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乡土资源既深且厚,有时候甚至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乡土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是指学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名人足迹、生产生活经验等,乡土文化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基于地域特色开发与应用乡土资源,根据学生认知梳理线索。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这里是地理上的水乡泽国,岭南文化的璀璨传承地。增城文化底蕴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这里,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增城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除了传统节日,增城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舞狮、增城剪纸等传统技艺世代相传,这些精湛的手艺不仅展示了增城人民的智慧和才华,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格特征,具有鲜明的汉族民族风格和广东地方特色[1]。在增城的古村落中,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它们以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布局,展现了岭南古建筑的魅力。因此信息科技学科在教学资源创设的过程中可充分结合广州市增城区本土文化资源如:增城由来,地方特色节令如新塘龙舟节、增城做冬、增城乞巧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日;增城传说何仙姑;增城的气候特征;增城特产荔枝、迟菜心等;增城民乐,唱八音、客家山歌、增城区粤讴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乐;增城美食;增城名人;增城古遗迹、增城古诗词等一系列的增城本土文化资源。
二、活用乡土资源,设计教学主线
在完成学校所在地的本土资源挖掘与梳理后,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应用,围绕教学主线活用乡土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信息科技课堂赋予人文元素,增添信息科技“暖意”,突出教学重点,呈现精彩课堂。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将教材中选用的素材进行替换,导入本地本土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当地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照片,引导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过程中感知当地特色区域文化。
比如在APP Inventor《图像与按钮的使用》和《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这两课的学习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广州增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仙姑庙的相关资料。教师为学生展示何仙姑庙视频与内部图片,从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正堂供奉樟木雕塑的何仙姑像,左边墙壁有一幅八仙浮雕,右侧有一口天花井,名“仙姑井”,庙正堂右侧的瓦脊上有棵桃树,人称“仙桃”。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示的操作创建一个新文稿“仙桃”,单击“插入”按钮显示下拉菜单,单击“新建组件”选项,单击“组件属性”栏的“图像”选项,在“重命名”栏中输人“仙桃”,在组件编辑舞台绘制出图片中的“仙桃”,点击“场景I”退出组件编辑舞台,返回主场景编辑舞台。在教学中,教师根据需求替换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知识,了解当地文化特色。
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学主线的设计主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以及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设计,教师通过教学主线设计串联学科知识点与乡土资源,在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实现知识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衔接,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信息科技、乡土资源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当地乡土资源文化,形成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意识。依照教材内容安排进行教学主线设计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教学存在枯燥性问题,因此教师深度钻研教材,灵活运用乡土资源,调整教学顺序与教学内容,以故事演绎的方式与学生积极互动,提升学习效果。
在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理念下灵活地运用教学资源包。例如,在五年级的教学资源包中,第9至13课应用了系列本土资源(增城传说、增城节日、增城人物),完成大单元任务作品《走进增城》。第三单元《信息科技王国的小编辑》(运用WPS文字创作电子小报并分享)的教学中,应用了“增城美食”专题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为家乡创作美食推广小报”的任务情境。在大单元教学中,以《荔美小报》“舌尖上的增城”为主线,分别设计了第19至24课的六个分任务。另外,六年级的教学资源包中,第一单元《信息科技王国的魔术师》(运用WPS演示创作演示文稿作品)的教学中,应用了《走进增城》纪念册为本单元的主线任务,分别在第1课至第9课设计了9个分任务(增城挂绿传说、人物、节日、民俗)等。最终完成WPS演示文稿创作的大单元教学任务作品《走进增城》纪念册,让学生们在其中深度学习。
三、催生乡土情怀,创设温暖课堂
在基于地域特色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为学生营造温暖的课堂氛围,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将乡土情怀融入课时教学目标中,为学生打造高质量信息科技课堂,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乡土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沉淀与延伸,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部分原生形态的乡土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直接生搬硬套,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遵循学生认知特征引入信息科技知识技巧,借助乡土资源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乡土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资源内容提升教学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2]。
比如教师引入广州市增城区“麻车火狗”民俗活动,借助动画为学生展示其中的“火狗”的,比如龙、凤子、麒麟、鹿、犀牛、蟾蜍、宝鸭、锦鲤等九种动物的模型。这些动物造型具有吉祥寓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够见到运用在各种器物和服装纹饰中。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制作这些动物的素材,插入到APP Inventor的程序中(如:《加速传感器的使用》),让它们动起来。学生跃跃欲试,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APP Inventor程序,演绎民俗活动。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选用九种动物,为什么这些动物中没有狗,却被叫做“麻车火狗”?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从语言角度分析粤语方言“九”与“狗”同音,所以叫 “舞火狗”。 “舞火狗”在表演的时候会点燃这些道具身上的香火,意在避瘟疫。在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知识渗透文化资源,彰显信息科技的“技术性”与“人文性”,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资源是学校教育取之不尽的活动素材与知识宝库。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科技将乡土资源进行多元展示,引导学生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族精神等进行深入感知与了解。乡土文化资源对学生具有无穷的吸引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对当地乡土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引导学生使用信息科技知识展示乡土资源,发展信息素养。同时,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认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少骏.让技术“暖”起来——基于乡土情怀的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主线设计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3,(18):133-136.
[2]陈亚阳.活用本土文化素材,提升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文化素养[J].中国信息科技教育,2020,(24):56-57.
(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立足乡土资源的小学五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ZC202256)的研究成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