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出发构建家园共育的新生态挑战与对策

刘洋
  
天韵媒体号
2024年15期
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中心幼儿园 511400

摘要:在充满希冀的学前教育领域,幼儿园扮演着孩童成长摇篮的角色,其保育与教育质量直接关联着每位儿童的未来发展。近年来,伴随《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学前教育界经历了一场深远的变革。此指南不仅为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供了明确指引,还着重强调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倡导社会各界携手合作,旨在为儿童创造一个更为和谐、有益的成长环境。基于此,本文分析当前家园共育中存在的新挑战,探究有效解决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家园共育;新生态挑战

随着教育理念的持续演进,《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犹如一盏明灯,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带来了光明。该指南的发布,不仅标志着对传统评估模式的一次革新,更深刻地诠释了家园共育的理念。家园共育,作为融合家庭与幼儿园双重力量的教育模式,正逐步成为驱动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在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家园共育的实践却常面临多重挑战,诸如教学理念的差异、信息交流的不顺畅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难题犹如家园共育道路上的荆棘,需要我们运用智慧作为利刃,以爱心作为盾牌,逐一克服。

一、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新生态挑战

(一)教育理念差异的挑战

幼儿园作为特定的教育机构,秉持科学且系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并侧重于利用游戏和探索的方式推动学习过程[1]。然而,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教育理念常受传统文化、个人经历以及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可能更倾向于知识的直接传授和追求即时成效,从而忽视了幼儿情感成长、社交技能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信息交流不畅

信息交流作为家园共育的基石,它要求家园双方能够及时、精确且全面地共享关于幼儿发展状况、教育需求以及家园合作的相关资讯。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家园双方的沟通渠道受限、沟通频次不够、沟通技巧欠缺等因素,信息交流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这不仅妨碍了家园双方对幼儿个性化需求的准确理解,也制约了共育策略的有效规划与执行。

(三)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活动的实施依赖于多样化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涵盖了物质层面,例如教育设施和学习材料,还涉及人力资源,诸如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家长的参与程度。实际上,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地理位置以及社会背景的差异,家园共育资源的配置常常表现出不均衡的特征。部分家庭能够供给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另一些家庭则可能因资源短缺而难以有效参与到共育活动中。

二、基于《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家园共育新生态构建对策

(一)搭建理念桥梁,共绘教育蓝图

在当前学前教育领域,家园共育已成为提升保育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着重指出:“秉持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加强家园合作育人,是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参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此理念强调幼儿园与家庭之间需构建一座稳固的桥梁,其作用不仅在于信息传递,更在于共享教育观念,携手绘制幼儿教育的未来图景。构建这样的理念桥梁,要求双方深入领会并认同幼儿成长的科学规律,达成教育共识,进而在实践层面保持协调一致,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最佳环境。

从幼儿园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应当定期筹划并举办“家园教育理念交流研讨会”,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以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会议期间,借助专题讲座、圆桌论坛等多种形式,深度解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的核心思想,诸如“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及成长规律”“以游戏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等,旨在引导家长深刻理解这些理念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价值。再者,幼儿园还特别设立了“教育理念展示专区”,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规划以及幼儿在园内的精彩活动瞬间,使家长在日常接送孩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纳并认同这些教育理念。除此之外,幼儿园方面每个月组织一次“月度主题教育研讨会”,聚焦于幼儿发展的一个关键领域,例如语言发展、情感与社交能力等,并邀请教育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在研讨会上,先由教育专家进行专题演讲,深入浅出地阐述该领域的最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策略。随后,教师们会分享幼儿园在该领域开展的具体教学活动案例,展示如何通过日常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家长们则结合自家实际情况,提出疑问与困惑,从而营造出热烈的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并为每个家庭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二)优化资源配置,共享成长资源

在幼儿教育的广阔领域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家园共育新生态构建的核心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不仅关乎物质资源的合理分配,还涉及知识、经验、情感等多层面资源的共享[2]。借助家园合作的机制,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效益,能够为幼儿创造一个更为丰富、多元的成长环境。

在积极构建家园共育新生态的过程中,幼儿园得以创新性地实施“成长资源库”项目。项目伊始,幼儿园通过精心策划的问卷调查、家长会及一对一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且深入地掌握了每位家长的职业背景、兴趣爱好及其能提供的教育资源。基于这些详尽的信息,幼儿园建立了一个系统化、分类明确的“家长资源库”。该资源库巧妙地将资源划分为知识、技能、情感等多个维度,以确保每种资源都能得到精确定位与高效利用。例如,邀请医生职业的家长进入课堂,为孩子们带来生动有趣的基础健康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孩子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邀请艺术家家长定期来访,开设富有创意的美术工作坊,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了最大化这些宝贵资源的价值,幼儿园还特别设计了“资源分享日”活动,为全园幼儿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习盛宴。在这一天,来自不同班级的家长依据自身专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活动。诸如,“小小科学家”活动,在科研工作者家长的亲自指导下,孩子们得以进行简单而有趣的科学实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音乐之旅”活动则在音乐教师家长的引领下,使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成长资源库”项目不仅有力推动了家园之间的深度合作,还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无限可能。

(三)深化家园合作,共研育儿策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着重指出,家园双方需构建起一种基于平等、尊重与信任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进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就育儿理念及方法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这对于形成更为科学且合理的育儿策略大有裨益,进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借助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园联系手册、开展亲子活动等多元形式,家园双方能够及时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共同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为了进一步强化家园合作机制,幼儿园每月举办一次“家园共育沙龙”活动,在活动期间,邀请家长与教师围绕特定的育儿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沙龙话题广泛而多样,其不仅包括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还包括幼儿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培养等内容。活动现场,父母主动交流自家育儿经验和所遇所惑,老师利用专业知识给予建设性意见和指导。双方以互动问答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寻找最能满足幼儿成长需求的育儿策略。如此一来,不仅有效拉近了家园之间的距离,还为双方共同研究育儿策略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平台。

三、结语

回顾家园共育的探索历程,我们深刻意识到,每一步都蕴含着辛勤与智慧的结晶。从深入解析《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到逐步塑造家园共育的新生态,这一路既充满挑战也孕育着机遇。面对沟通障碍,我们学会了倾听与理解的艺术;针对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我们探索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策略;针对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我们寻求了共识达成与融合创新的可能性。正是这些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家园共育的光明前景。展望未来,只要家园双方能够并肩前行,以爱心为基石,以责任为使命,必定能为孩子们共同撑起一片更为宽广的天空,让他们在爱与自由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飞.家园共育: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0):15-20+129.

[2]陈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家园共育的智慧化[J].学前教育研究,2022(08):91-9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