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 理念引领下浙大城市学院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优化路径探索

徐晓波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0期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5

摘要:本研究聚焦浙大城市学院成均楼架空层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历程,揭示了党建引领有待强化、空间赋能存在短板、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经深入探究提出完善机制、构建平台等优化举措,力求探索出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促使 “一站式” 学生社区成为 “三全育人” 的前沿阵地,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关键词:三全育人;一站式;学生社区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以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2020 年 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意见,推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依托生活园区探索改革,让各方力量下沉一线,将其打造为集思想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

二、“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理论基础

“一站式” 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在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创新中占据关键地位。其建设符合 “三全育人” 目标要求,积极助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为高校思政教育开拓新领域,对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意义深远。

三、部分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现状

(一)部分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走访调研情况

本次研究对多所高校的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与运行状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包括 2019 年教育部首批试点高校浙江大学,2021 年第二批新增试点高校中南大学,以及省内的西湖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科技大学、浙江树人学院等。各高校在构建 “一站式” 学生社区实体场地时,虽因校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也存在诸多共性。均致力于将校园领导、管理、思政及服务力量汇聚至学生身边,秉持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

(二)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党建引领方面

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实体建成投入使用后,党建引领意识薄弱的问题较为普遍,如组织架构不够完善、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等,致使难以形成全员协同的格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根据《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指南》,党建引领是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委应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学生工作部门为牵头单位,并在学生社区建立党团组织,突破年级、专业、师生界限,实现对楼宇、楼层的全覆盖。浙大城市学院在其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完成后,在社区内设立了党群之家作为党建引领工作的场地保障,后续需深入思考如何优化组织架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2.空间赋能方面

在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进程中,部分学生寝室楼由于缺乏大面积空间,且受资金、场地等现实因素制约,加之育人理念引入不足,对社区空间功能拓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浙大城市学院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得益于新建学生公寓建设。在新公寓成均楼启用前,进行了统一的空间功能规划与设计改造,形成了近 2000㎡的空间,涵盖微图书馆、健身房、自习室、学生发展中心、无人超市等,较好地解决了空间不足的问题。

3.学生自我管理方面

各高校在学生社区设立学生自治委员会以负责日常管理,但在管理过程中常面临困境,最终导致学生自治沦为形式,社区出现无人管理的状况,诸如占座、占用公共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学生自我管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手段的缺失,使得学生在使用社区公共资源时,违反约定的惩罚无法有效落实,违规学生有恃无恐。浙大城市学院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时,借助学校数字化建设成果,开发 “爱社区” 应用场景。对于功能性空间如学生发展中心和会议室等,开放线上预约功能,预约审核通过后发放门禁钥匙,并对不遵守使用规则的同学实施黑名单管理,暂停其申请权限。对公共开放空间如微图书馆、健身房和自习室等,通过人脸门禁识别抓取学生数据,运用数字化手段掌握学生在社区内的活动轨迹,并对社区内所有场所实行时控,防止学生长期滞留带来安全隐患。浙大城市学院所有学生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内的轨迹数据(人脸识别门禁数据)均会通过驾驶舱按学院、楼宇、性别等分类展示,学生自治委员会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有效实现了学生自我管理。

四、基于 “三全育人” 的建设路径探析

浙大城市学院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整合各方资源,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成长支持,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其建设路径:

(一)打造政治引领示范

1.创新学习形式。多元的学习方式是提升社区学生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开展党的理论带头示范学,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利用媒体学,借助短视频、线上学习社区等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将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通过专题研讨学,鼓励学生深入探究理论问题,结合实际学则将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学生公寓党群之家举办丰富活动,如党史故事大讲堂以生动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时代关键词征集激发学生对时代主题的关注,让组织生活更具活力与吸引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点滴。

2.多途径思想传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社区、进公寓意义重大。辅导员工作室进社区,能为学生提供近距离的思想辅导与生活指导;学生自治组织进社区可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学生社团进社区丰富了思想传播载体。通过这些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先进思想在学生社区落地生根。

(二)打造综合智治示范

1.空间整合与服务下沉。秉持 “以学生为本” 理念,整合空间资源至关重要。建设多功能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交流空间,无论是思政教育研讨室、学业指导辅导区,还是心理帮扶咨询室和生活服务便捷点,都能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将服务下沉至社区,使学生在贴近生活之处获取所需帮助,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2.学生自治与数字赋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决策和评议,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自主能力。在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应用数字技术,实现全过程记录学生行为数据、智能化分析学生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议,提升管理服务的智慧化、精准化水平,为学校学生工作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打造文化暖心示范

1.营造特色文化环境。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社区文化环境,形成育人综合体。多功能联动使不同的文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全场景共享打破了文化传播的空间限制;学生自治共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科技赋能则为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活力。场景精神与文化吸引学生主动融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2.塑造文化品牌。社区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是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载体。围绕学习教育、志愿服务、文化传承、社会时事等开展多元化活动,将活动内容与社区要素深度融合。例如,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结合社区建筑风格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突出活动的趣味性和有益性,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其他高校提供可借鉴的文化建设范例。

(四)打造全员育人示范

1.汇聚育人力量。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先进典型、后勤服务、学生组织、辅导员等多方力量汇聚于学生社区。思政教师进行思想和道德引导,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专业教师开展学科和科研教导,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后勤服务为学生提供生活保障的同时传递服务育人理念;学生组织通过组织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自我管理;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

2.精准育人模式。根据学生成长需求,提供多样化、智慧化、精准化的社会支持。通过定期开展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心理疏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学术讲座提升学生学术视野。多方协同,形成综合育人模式,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结论

高校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在 “三全育人” 背景下价值凸显。通过深入研究理论、精准把握现状、有效解决问题以及积极探索建设路径,能够逐步完善学生社区建设,提升育人成效,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更优质环境,同时也为其他高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未来仍需持续探索创新,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樊永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探究[J].广西教育,2023(18):83-86.

[2]门殿雪.“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社区管理创新性研究[J].品位·经典,2023(12):132-135.

[3]何小媚.“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辅导员育人模式的构建[J].学园,2023,16(10):16-18.

[4]朱伟男.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23(14):183-185.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3.14.061.

[5]熊英,王圣强.“三全育人”视域下优化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多维度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23(04):135-139.DOI:10.19299/j.cnki.42-1837/C.2023.04.029.

[6]徐嘉辉,苏扬婧,彭明松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75-77.

[7]吴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逻辑理路与比较路径[J].理论观察,2021(11):102-105.

[8]宋晓东,孙泽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建设的机制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3(02):40-42.

[9]李明玥,苏磊,阿娜日.基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视域下的党建工作路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3,21(04):26-28.DOI:10.13895/j.cnki.jimufe.2023.04.025.

作者简介:徐晓波,1986-5,男,汉,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浙大城市学院学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公寓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