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基于社会学视角

王婷婷
  
天韵媒体号
2024年22期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重庆市合川区 401520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越来越紧迫。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并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通过对相关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和具体案例的考察,本文旨在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全球化;传统文化保护

1 概念界定

1.1 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过程,它通常被定义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技术和文化交流的加剧。在文化的维度上,全球化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导致了文化的混合和融合。这种文化流动不仅包括了艺术、音乐、电影和文学等文化产品的传播,还包括了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传播。全球化使得文化产品和价值观能够迅速跨越国界,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1.2 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的文化实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了语言、宗教、艺术、节日、习俗和手工艺等多种形式,是社会认同和连续性的重要来源。传统文化不仅对个体和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维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创新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全球化作为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历史过程,不仅涉及经济、政治领域,也深刻影响着文化层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2.1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同质化现象

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广泛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风险。随着跨国公司和全球媒体的扩张,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影响着各地的文化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输出有时会导致地方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全球化带来的现代、时尚的生活方式,而忽视或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例如,全球化快餐品牌的普及可能会影响当地饮食习惯,西方节日的流行可能会削弱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2.2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经济基础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为传统文化产品的商业化提供了机会,但也对其经济基础构成了威胁。一方面,传统文化手工艺品和表演艺术可以通过全球市场获得新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传统产业可能因为无法与大规模生产的廉价商品竞争而逐渐消失。此外,全球化导致的失业和经济不稳定可能迫使人们放弃传统文化职业,转向更有经济保障的工作。

2.3 媒体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变革

媒体全球化改变了信息和文化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文化内容的获取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但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数字媒体接触和消费文化内容,而传统的口头传播和社区活动可能因此被忽视。

2.4 社会学视角下的全球化文化冲突与适应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全球化不仅是文化冲突的过程,也是文化适应和融合的过程。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可能会经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以保持其相关性和活力。这种适应可能包括对传统实践的重新解释、创新和现代化,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同时,全球化也激发了对文化身份和传统的反思,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

3理论基础

在探讨传统文化与资本工业化之间的平衡点时,本文从多个社会学理论视角出发,以期构建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框架。

3.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理论视角

现代性理论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被现代化的进程所取代。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和同质化的风险。而后现代性理论则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认为全球化虽然带来了文化的混合和融合,但也可能导致文化身份的丧失和边缘化。因此,需要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同时,保护和弘扬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3.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强调社会网络、互信和社会规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重要性。全球化可能导致社会资本的流失,因为传统的社会网络和互信机制可能被削弱。在传统文化与资本工业化的平衡中,需要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维护,通过强化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来抵御资本工业化可能带来的社会解体和文化断裂。

3.3 全球在地化理论

全球在地化理论强调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双向互动,认为全球化是全球化和在地化并行的进程,其间同质化与异质化、普遍性与个别性同时并存,并相互渗透。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地方实践变革世界,强化地方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同时吸收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3.4  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将全球化视为资本主义的扩展,可能导致文化霸权。世界体系理论强调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呼吁保护本土文化,抵抗外来文化的侵蚀。

3.5文化资本理论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优势的一种形式,它包括教育、知识、技能等方面。强调可以通过提升文化资本的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通过教育和文化传播,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文化自信。

4案例分析

4.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UNESCO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和支持的平台,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该公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庆典、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我国作为缔约国之一,已有43个项目列入UNESC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4.2  我国地方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模式

地方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创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例如,山东的非遗博览会展示了山东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服务重大战略的保护成果。通过创新性的展示和体验活动,博览会旨在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体现了专业性、创新性、体验性和群众性的特点。此外,一些社区通过建立文化中心、博物馆、工作坊等形式,为传统文化的展示、教育和传承提供了平台,增强了社区成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总结出一些成功经验。首先,国际合作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其次,社区参与和创新实践对于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至关重要。然而,保护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如全球化趋势对传统文化生存环境的冲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足、法律法规缺位、传承人未受到应有的社会承认,以及财力支持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以确保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以持续和发展。

5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和行动。以下是一些基于社会学视角的策略,旨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同时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

5.1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护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可以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制定传统手工艺保护法规等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5.2 发挥教育与传播作用

通过教育体系和媒体传播,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媒体可以制作相关节目,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5.3 鼓励文化创新与融合

鼓励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例如,可以通过现代设计重新诠释传统艺术,或者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产品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5.4 增强社区参与

增强社区在文化保护和决策中的参与度,确保文化政策和实践能够反映社区的需求和价值观。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5 加强国际合作与对话

通过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国际合作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5.6 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

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经济增长不会以牺牲文化多样性为代价。例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旅游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

5.7 强调媒体责任与监管

媒体应承担起传播多元文化的责任,同时需要适当的监管以防止全球化同一性文化的扩张。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和宣传,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同时也可以通过监管,防止文化同质化和全球化同一性文化的扩张。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系列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这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结论与不足

通过政策支持、教育传播、文化创新、社区参与、国际合作、可持续经济发展和媒体责任等多维度的策略,我们可以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本文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能对所有相关的社会学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也未能涵盖所有可能的保护和传承策略。此外,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实施效果,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1]陆春艳.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319. DOI: 10.12677/ass.2024.134319.

[2]刘宗灵,何雨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展开[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4, 26(4): 1-11. DOI: 10.14071/j.1008-8105(2024)-1003.

个人简介:王婷婷,女,1980年11月生,重庆渝中区人,哲学硕士,副教授,高级政工师。2003-至今,在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